主要海藻类养殖技术—海带筏式养殖技术
海带,又名昆布、江白菜,属褐藻门、褐藻纲、海带目、海带科,是一种大型海洋经济藻类。它不仅富含碘、胶、醇等可用作化工原料的成分,而且还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纤维素、海带多糖、岩藻多糖等抗衰老、增进人体健康的宝贵物质。海带为亚寒带冷水性藻类,自然分布在日本北海道、白令海、鄂霍次克海等高纬度的海域,多附生在海底岩礁上,是人工养殖产量最多的海藻。本文主要从海带育苗出库开始,对海带的筏式养殖技术进行介绍。
(一)海带苗的出库、运输、暂养
海带夏苗在室内培育过程中,随着藻体的长大,人工环境条件逐渐不能满足其生长的需要,因此要及时将海带幼苗移到自然海区培育。把幼苗从室内移到海上培育的过程,在生产上称为出库。出库下海的幼苗在海上长到分苗标准的养殖过程,称为幼苗暂养阶段。
1.出库
自然光低温培育的夏苗在北方经过90~100天(南方为130~140天)的室内培育,当自然海水温度下降到19℃以下时,即可出库暂养。北方约在10月中旬,南方约在11月中旬。在出库前,要逐步提高培育水温和光照强度,以接近自然海区的条件。实践证明,夏苗出库暂养一定要考虑以下3点:①最好在自然水温下降到19 ℃以下,并要稳定不再回升时出库;②在大潮汛期或在大风浪过后出库;③最好出库下海后4~5天为无大风的多阴天气。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要尽量早出库。早出库的苗长得快,可提前分苗,苗的利用率高,为增产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出库幼苗的规格,北方以1~2厘米为宜(南方不足1厘米),但出库时一定要达到肉眼可见的大小,否则幼苗下海后由于浮泥的附着、杂藻的繁生,会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和养殖生产。
2.幼苗运输
幼苗的短途运输(一般不超过12小时)困难不大;长距离运输则要采取降低藻体的新陈代谢,尽量减少对氧气和储藏物质的消耗,避免升温,抑制微生物的繁殖等措施,以保证运苗成功。
幼苗的运输有湿运法和浸水法。
湿运法比较简单、省力,一般用汽车夜间装运,适宜短距离运输。装运时先用海水浸透过的海草将运输车车厢铺匀,四周缝隙塞紧严禁透风透光,然后一层海草一层育苗器(苗帘)相互间隔码放,最后加入海水并用篷布封车。
浸水法是将育苗器置于盛有海水的运输箱内,再在箱内用冰袋降温,使海水温度保持在5 ℃左右,适宜长距离运输。
3.幼苗培育
(1)选择海区
要选择风浪小、水流畅通、浮泥杂藻少、水质比较肥沃的安全海区。最好选择远离牡蛎等贝类养殖区,以尽量减轻敌害生物的破坏。
(2)及时拆帘
幼苗下海后,随着幼苗个体的长大,会出现因密集相互遮光,影响幼苗的均匀生长和出苗率等问题,因此,下海后要尽快拆帘。
(3)调节水层
适时合理地调节水层对幼苗的生长至关重要。生产实践表明,如初挂的水层过浅,幼苗会受强光抑制,生长缓慢,易导致苗子“白烂”;如初挂水层过深,则幼苗光照不足,生长缓慢,易导致苗子“绿烂”。因此,目前多以透明度为依据,初挂时水层一般略深于透明度,随着幼苗的逐步适应,逐渐提升暂养水层。水层的调节次数和每次提升的深度,要视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一般透明度大的海区每次可多提升一些。
(4)抓紧施肥
施肥是幼苗培育阶段十分重要的环节。幼苗期苗小需要肥量不大,但要求较高的氮肥浓度。通常是采用挂袋法,使海水中保持一定的氮量。挂袋时应注意尽量使挂袋接近幼苗,要少装、勤换,以利于充分发挥肥效。
(5)及时洗刷
幼苗下海后,要及时洗刷,清除浮泥和杂藻,促使幼苗生长。在幼苗管理中,要切实抓好前10天的洗刷工作(最好每1~2天洗刷1遍),幼苗越小,越要勤洗。幼苗长到3~4厘米时,可以适当减少洗刷,长到5厘米以上后可酌情停止洗刷。
(6)清除敌害
幼苗下海后有很多敌害,如麦秆虫、钩虾等敌害生物的破坏尤为严重,特别是刚下海的幼苗,个体小,受到的危害更大。一般用1:300的NaNO3溶液清除育苗绳上的敌害。
(二)养殖海区的选择
实践证明,海带养殖生产的好坏,与海区的选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考虑选择海区。
1.底质
以平坦的沙泥底或泥沙底为好,较硬沙底次之。这类底质的海区适合打橛设置筏架。凹凸不平的岩礁海区可采用石砣设置筏架。
2.水深
海带筏式养殖的海区,其水深应以10~15米为宜。最低也要保证养殖海区在冬季大干潮时能保持5米以上水深,满足以上条件方可进行筏式养殖。
3.海流
理想的养殖海区是海流畅通、风浪较小,且为往复流的海区。养殖海带的海区,海水流速在25~45厘米/秒的范围内最为理想;另外,要重视对冷水团和上升流海区的利用。有冷水团控制的海区,最大特点是海水温度比较稳定,在冬季温度不会太低,春季又能控制水温缓慢回升。同时冷水团的营养盐含量较高,有利于海带的生长。上升流能不停地将海底的营养盐带到表层,同时有上升流的海区透明度也比较稳定,有利于海带的生长。海水的流向与筏架设置的关系十分密切,如顺流筏,要求筏架的方向与流向一致;横流筏架要求与流向垂直。
4.透明度
以水色澄清、透明度较大的海区为好。透明度的稳定是关键,一般要求在1~3米,年平均海水透明度以1.2~1.5米为宜。
5.盐度
海带喜欢盐度较高的海区,其耐盐度变化的能力较弱。适宜海带生长的盐度范围为30.12~39.26,盐度低于19.61时,对海带生长有影响。
6.营养盐
营养盐的含量对海带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氮和磷。因此,在选择海区时,要调查清楚该海区自然肥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根据海带日生长速度对氮肥的需求量的计算,海水中硝酸氮和氨氮的总量,要维持在100毫克/米3以上才能满足海带生长的正常需要;总量为200毫克/米3以上的海区则为肥区,不需要施肥。
7.水质
工业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不仅危害海带的生长,而且很多有毒物质在海带体内大量积累,使海带无法食用。所以已被工业污水污染的海区,不能养殖海带。
(三)养殖海区类型的划分
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划分养殖海区,便于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和养殖技术措施的实施。一般把海带养殖海区划分为三个类型。
1.一类海区
在大汛潮期,最大流速为30~50厘米/秒,低潮时水深在20米以上,不受沿岸流影响,透明度比较稳定,在一个季节内变化幅度在1~3米,含总氮量一般保持在200毫克/米3以上。底质为泥底或泥沙混合底质。
2.二类海区
在大汛潮期,最大流速为20~30厘米/秒,低潮时水深在15米左右,一个季节内透明度变化幅度在1~5米,受沿岸流影响较大,含总氮量一般保持在150毫克/米3以上。
3.三类海区
流速比较小,在大汛潮期最大流速在10~15厘米/秒,低潮时水深在10米以下,透明度变化在0~5米,含总氮量一般在100毫克/米3以下。
在掌握了海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海区要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发挥其自然优势,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1)水深、流大、浪大的一类海区首先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基础上,以采用顺流设置筏架大平养的方法最好,这样有利于海带叶片均匀充分受光,发挥个体生长潜力。
(2)流小、浪小的二类海区在外区适合设置顺流筏大平养;在内区适合横流设筏,以采用先垂养、后斜平养殖为好。若进行贝、藻间养,可提高经济效益。
(3)水流较缓、流速较小的三类海区适合贝、藻间养,顺流或横流设筏均可。
(四)养殖筏
养殖筏是一种设置在一定海区,并维持在一定水层的浮架,基本分为单式筏(也称大单架)和双式筏(也称双架)两类。
1.养殖筏的主要器材及规格
(1)浮绠和橛缆
一般采用聚乙烯、聚丙烯绳等,风浪大的海区,梗绳直径为1.5~2.0厘米,风浪小的海区一般为1.0~1.5厘米。
(2)浮子
浮子有玻璃浮子和塑料浮子,一般直径为25~30厘米。现在大部分用塑料浮子。
(3)木橛和石砣
北方都用木橛,南方也有用竹橛的。凡风浪大、流大、底质松软的海区,橛身要长些、粗些,反之可细些、短些。一般木橛长1米、粗15厘米。石砣是在不能打橛的海区,采取下石砣的办法以固定筏子。石砣的大小要根据养殖区的风浪潮流而定,一般为1吨左右。
2.养殖筏的设置
(1)海区布局
筏架的设置首先要视海区的特点而定,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其次是有利于海带的生长,还要考虑到管理操作方便、整齐美观。一般30~40台架子划为一个区,区与区之间呈“田”字形排列,区间要留出足够的航道。区间距离以30~40米为宜,平养的筏距以6~8米为宜。
(2)筏架设置的方向
在考虑筏架设置的方向时,要考虑风和流的因素,如风是主要破坏因素,则可以顺风下设;如流是主要破坏因素,则可顺流下设。当前推广的顺流筏养殖法,必须使筏向与流向平行,尽量做到顺流。采取“一条龙”养殖法时,筏向必须与流向垂直,要尽量做到横流。
(3)打橛或下砣
打橛是比较累的工作,现在各地已研制成功各式各样的打橛机械。一般软泥底应打入3米以上,硬泥底可适当浅一些。下石砣比较简单,只需要两条养殖两船,几根架石砣用的粗木杠及一条大缆即可。
(4)下筏
木橛打好或石砣下好后就可以下浮筏。下筏时先将数台或数十台筏子装于舢坂上,将船开到养殖区内,顺着风流的方向,开始将第一台筏子推入海中,然后将筏子浮绠的一端与系在有浮漂的橛缆或砣缆上用“双板别扣”或“对扣”接在一起,另一端与另一根橛缆或砣缆用相同的绳扣连接起来。这样一行一行地将一个区下满后,再将松紧不齐的筏架整理好,使整行筏子的松紧一致,筏间距离一致。一般养殖1亩海带,按4台筏子(筏架长80米)或400根苗绳(苗绳长2米)计算。
(五)海带分苗
将生长在附苗器上(苗帘绳)的幼苗剔除下来,再夹到夹苗绳上进行养成,这个过程称为分苗和夹苗。
夏苗是在自然海水温度下降到19℃以下时下海暂养的苗,这时自然水温仍继续下降,越来越适宜于海带的生长,此时应及时把海带的大苗剔下来进行夹苗,早分苗早夹苗能争取时间,促进海带生长。分苗的时间越早,藻体在优良的环境中度过最适宜温度的时间越长,海带生长就越好。北方一般是10月中旬出库,10月底到11月上旬就可开始分苗、夹苗了。
要提高海带分苗质量,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采苗,要做到勤采、轻采、转水采,要做到不断根、不断苗、不带落水苗;二是要采大留小,幼苗体长要适当,一般早期苗体长以15厘米左右为宜,晩期苗以20厘米左右为宜;三是要做到当日分苗,当日夹苗,当日上筏,已经夹好的苗绳,要经常淋水,使幼苗保持湿润,并要及时下海挂养,尽量缩短干露时间,避免日光暴晒,以提高幼苗成活率;四是要防止脱苗,分苗时,要将苗的根部和茎部的2/3嵌入苗绳中心处,但要注意不能把生长部夹进苗绳内。
(六)海带养成方式
目前我国海带筏式养殖方式主要有垂养、平养等形式。
垂养是立体利用水体的一种养成方式,就是在分苗后,将苗绳通过一根吊绳垂直挂在浮筏下面。在养殖过程中,必须通过调节吊绳长短和苗绳上下倒置的措施,调节海带光照强度。
平养是水平利用海域的养殖方法,是在分苗后将苗绳挂在两行平行浮筏相对称的两根吊绳上,使苗绳斜平地挂于水体中。目前顺流浮筏平养方法是我国海带养殖的主要方式。
(七)海带养成期的管理
1.养殖密度
生产实践证明,如果养殖密度过大,藻体间相互遮光,阻流严重,不管是群体还是个体都得不到充足的光照,再加上其他条件不能满足,生长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会明显影响养殖产量;如果养殖密度过小,虽然改善了光照和其他条件,海带个体生长潜力得到了发挥,但群体株数少,不能充分合理利用水体资源,同样也会影响养殖效果。海带的养殖密度主要由苗数、苗距、绳距、筏距以及海区条件等因素决定,根据目前生产技术水平,一般一类海区每绳(苗绳净长2米)夹苗40株左右,每亩放苗1.6万株左右;二类海区每绳夹苗35株左右,每亩放苗1.4万株左右;三类海区每绳夹苗30株左右,每亩放苗1.2万株左右。
2.养成期水层的控制与调整
养殖水层的调整实际上就是调整海带的受光强度。实践证明,采用同样的管理方法,放养在不同水层的海带,其生长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1)养成初期
根据海带幼小时期不喜强光的特性,分苗后,在一类海区,可采取深挂,一般与海水透明度相当,北方初挂水层为80~120厘米,南方一般海区,初挂水层为60~80厘米;在二类、三类海区,多采取密挂暂养,即在每行筏上临时增挂苗绳1~2倍,或在两行筏之间增设1台临时筏,待海带生长到一定大小再进行疏散。
(2)养成中期
一是调整水层,不论什么类型的海区,随着海带个体的生长增大,相互间的遮光、阻流等现象愈来愈严重,必须及时调整水层(一般小于海水透明度),北方一般控制在50~80厘米(南方一般控制在40~60厘米)。二是疏稀苗绳,养成初期密挂暂养的苗绳,到一定时间要进行疏稀。适宜疏稀的时间,比较统一的标准是海带长度达到80~100厘米左右,平直部也有一定的大小,即海带即将进入脆嫩期,这时要抓紧疏稀。三是倒置,对于采用垂养法的海带,应根据不同水层、海带的大小和色泽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倒置。水深流大采用顺流筏平养的方式可以不倒置,一平到底。
(3)养成后期
需要增大光照强度,以利于海带的促成,筏养水层要尽力提升,一般控制在30~40厘米。
(4)促熟间收
当海带进入养成后期,不仅要及时提升水层、增加光照,促使海带尽快成熟,同时要进行间收,即把较大的海带植株间收上来,这样既能改善受光条件,促进后成,同时也有利于安全生产。
目前,已推广应用“海带苗绳绑漂生产方法”的调光增产新技术即根据海带的不同生长阶段,在两根苗绳下端的衔接处,增加适宜的浮漂,将下垂部分的苗绳提升到合理的受光水层,增产效果明显。
3.施肥
海带和农作物一样,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营养,在光照、水温等条件能满足海带生长需要时,如果营养条件不良,也不能充分地发挥海带的生长潜力。海带施肥主要是施氮肥,如果海区海水过瘦,含总氮量低于100毫克/米3时,则必须要施肥。施肥促长主要集中在幼苗期。主要施肥方法如下。
(1)挂袋施肥
将肥料装入塑料袋,在袋上刺几个小孔,然后挂在筏架上。要采取少装勤换、间隔轮挂的方法。
(2)泼洒施肥
在平潮时(即平流),用喷枪进行喷洒。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泼肥浓度要小;二是泼肥次数要多。
(3)浸肥
为了减少肥料的流失,根据海带能一次吸收大量肥料供数天用的特点,将海带浸泡于肥料水中。浸泡时一般配制500∶1的肥料水,将海带浸泡3~5分钟,每隔5~6天进行一次。
4.切尖
海带是一种间生长的海藻。在生长过程中,新的细胞从生长部不断分裂出来,老的细胞从叶梢部衰退脱落。经研究,一棵体长4米的海带,在生长过程中因衰老脱落的组织可达1米左右。由此可见,海带因衰老脱落的叶片是相当可观的,不把这些已经开始腐烂或即将腐烂脱落的部分及早切割下来是白白浪费,所以切尖也是海带的一项增产措施。经过切尖的海带,既可以改善海带受光条件,又有利于安全生产。北方海区,一般切尖的时间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较为适宜。切尖的部位以不超过海带叶片的1/3为宜。
5.其他管理措施
其他管理包括整齐筏子、添加浮力、更换吊绳、冲洗浮泥、观察测量等。在分苗、夹苗工作结束后,要集中力量搞好海带的查苗、补苗和筏架的整理工作,将过松过紧的筏子调整到适当松紧程度,将参差不齐的要调整整齐,养殖过程中可能发生拔橛、断埂、缠绕等,要及时整理好。要根据海带生长情况,筏子负荷的增加,适当调整浮力,及时去掉坠石。要检查吊绳的磨损情况及时更换。要及时冲洗海带上的浮泥,以防影响生长或病烂的发生。要定时测量海水温度、透明度及海带生长情况。
(八)病害防治
海带养成期间的病害主要有绿烂病、白烂病和点状白烂病等。
1.绿烂病
通常从藻体梢部的边缘变绿、变软,或出现一些斑点,而后腐烂,并由叶缘向中带部,由尖端向基部逐渐蔓延扩大,严重时整棵海带烂掉。绿烂病一般发生在4—5月份,天气长期阴雨多雾、光照差,或海水混浊、透明度小时容易发生。防治措施是提升水层或倒置、切尖或间收、疏稀苗绳、洗刷浮泥等。
2.白烂病
通常发生在叶片尖端,藻体由褐色变为黄色、淡黄色,以至白色。然后由尖端向基部延伸,由叶缘向中带部逐渐蔓延扩大。同时,白色腐烂部分大量脱落,严重凹凸部分藻体全部烂掉。一般发生在5—6月份,在天气长期干旱、海水透明度大、营养长期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防治措施是加强技术措施,提高海带的抗病能力;合理布局养殖区;合理调整光照强度、适时施肥、切尖和洗刷等。
3.点状白烂病
一般先从叶片中部叶缘或同时于梢部叶缘出现一些不规则的小白点,随着白点的逐渐增加和扩大,使该叶片变白、腐烂或形成一些不规则的孔洞,并向叶片生长部、梢部或中带部发展,严重时整个叶片烂掉。该病多发生在5月份前后,在透明度突然增大、天晴、光强、风和日暖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防治措施是畅通流水,控制水层,加强幼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