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介绍

一、一般介绍

(一)定义

盐碱地生态养殖是指在盐碱地池塘内,通过生物本身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加上人为干涉,使养殖生物(鱼、虾、鳖等)、非养殖生物(枝角类、藻类、细菌等)和水域环境(溶解氧、氨氮、有机物等)之间形成一个合理的物质循环、能量流转和信息传递通路,从而保持水域各生态要素达到一个相对平衡。

(二)发展历程

盐碱地养殖技术最早可追溯到“八五”“九五”期间的“上农下渔”生态种植、养殖模式,当时是以盐碱地改造为目的,宏观上注重土地—水—动植物大生态圈的平衡利用。“十五”以后,随着渔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渔业工作者逐步把目光从宏观转移到微观,更多地从池塘内养殖生物—非养殖生物—水域环境等微观领域探讨养殖动物的健康和食品安全问题,从而也更加注重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因此,可以说现阶段的盐碱地生态养殖,既包括宏观意义上的内容,也包括微观意义上的内容。受篇幅所限,本部分主要介绍池塘内生态养殖。

(三)盐碱水的定义及特点

人们一般把自然界离子总量在1克/千克以下的水叫作淡水,而对于离子总量在1克/千克以上的水,有的叫微咸水(种植业为1~3克/千克),有的叫半咸水(渔业为3~10克/千克),有的叫作咸水(种植业为3克/千克以上,渔业为10~40克/千克),行业不同称呼不一。《盐碱水渔业养殖用水水质》(DB13/T1132—2009)中,对盐碱水进行了重新定义,把海水、淡水之外的离子总量(或盐度)超过1克/千克的天然水统称为盐碱水。盐碱水具有高pH、高碳酸盐碱度、高离子系数和水化学类型繁多等特点。与海水相比,它的碱度值高(海水碱度为2.0~2.5毫克当量/升,内陆盐碱水为10~30毫克当量/升),缓冲能力差,主要离子比值和含量不恒定,部分对鱼、虾影响较大的离子(如钙离子、钾离子)缺乏或不足,还有一部分离子超出正常范围(如铁离子、镁离子)。与淡水相比,盐碱水不但盐度高(一般为1~25),碱度也高(长江水碱度为2.10毫克当量/升、闽江水只有0.33毫克当量/升),宜发生小三毛金藻等病害。盐碱水的以上特点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但经过改造的盐碱水,不但可以养鱼,还可以养虾、蟹等,其产值和效益不亚于海水和淡水。

(四)盐碱水的类型

我们知道,水产养殖的种类因水质而异,不同类型的水质,其适宜的养殖品种也不同。为便于选择适宜的养殖品种,有必要介绍一下盐碱水的类型。海水的类型是氯化钠Ⅲ型,简写为img海水品种在这类水中还与盐度有关,有狭盐性品种(如海参)和广盐性品种(如鲈鱼)两大类之分。淡水的水质类型多,有img(碳酸钠Ⅰ型)、img(硫酸钠Ⅱ型)、img(混合型)等,淡水品种在适应以上类型的水质的同时,还与碱度有关,一般淡水品种适宜的碱度值在10以下,碱度太高,鱼类不能繁殖。盐碱水的类型和淡水相似,但适宜盐碱水养殖的自然种类较少,大部分是经过人工移养和驯化的品种,如梭鱼、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根据这些移养驯化种类的自身特点,又分别适应不同类型的盐碱水,如虾类适宜的水型是img鱼类适宜的水型较多,有img鉴于盐碱水的复杂性,建议养殖户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养殖生产。

(五)盐碱水的分布与渔业生产的关系

我国是盐碱地和盐碱水资源较丰富的国家,据资料介绍,我国约有6.9亿亩低洼盐碱水域和约占全国湖泊面积55%的内陆咸水湖泊,另外还有14.8亿多亩盐碱荒地(盐碱地因土地盐溃、地下潜有咸水而使土壤带有一定的盐度和碱度,当淡水灌入盐碱地池塘后,也会变成盐碱水),遍及华北、东北、西北内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沿海地带的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因盐碱水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种植业较难利用。从水产养殖学角度来看,鱼、虾等水产动物对盐碱水的耐受力强于植物,但必须是在鱼虾的耐受范围之内,也就是说,适宜的理化因子(如pH、离子含量及其比值等)对水生动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超过一定界限,将对养殖生物生理和生长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主要限制性因素:一是可养品种较少,二是水质调控难度大。长期以来,农业部、科技部等组织有关单位对盐碱地、盐碱水以及耐盐碱生物等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开发出许多适宜养殖的水产品种和水质调控技术,目前渔业利用盐碱水的空间很大,为开发和利用盐碱地、盐碱水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