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水质综合调控技术要点

二、水产养殖水质综合调控技术要点

定期注水是调节水质最常用的也是最经济实用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对水质进行人工调节和控制。

(一)科学增氧

一定意义上说,溶氧量就是产量。要保持充足的溶解氧,最好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1)注入新水。

(2)开动增氧机、充气机或喷灌机。合理的开机时间是在晴天的中午,通过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将水体上层的过饱和氧输送到水体下层;为增加水体下层溶氧,也可采用新型池塘底部微孔增氧技术(可增加溶解氧7%以上,降低氨氮13%以上)。

(3)适当施肥,以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溶解氧水平。若水体浮游植物较多,水体溶解氧过饱和时,可采用泼洒粗盐、换水等方式逸散过饱和的氧气;也可用杀虫药或二氧化氯杀灭部分浮游植物,再进行增氧。

(二)生物调节水质

利用水生生物本身可进行鱼塘养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合理调控。一是利用水生植物调控水质。高等水生植物(轮叶黑藻、鱼腥草、水葫芦、浮萍等)通过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达到控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起到很好的净水作用。养殖户可根据鱼塘承载量及水体肥度,因地制宜引进部分水生植物,调节水体水质。但注意不可盲目过多引进,以免造成二次污染。二是根据养殖动物食性特点,适当套养肉食性或滤食性鱼类来调节水质。如套养鲢鱼,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控制水体肥度;套养鳙鱼可以抑制水体中的轮虫;套养鲤鱼、鲫鱼可充分利用水体中残饵,大大减少残饵腐化分解;套养黄颡鱼可以抑制水体中的锚头鳋;套养鳜鱼、鲈鱼等可以有效控制水体中野杂鱼虾的生长繁殖,减少与主养鱼争食争氧的竞争压力等。

(三)微生态调控

微生态制剂是一种能够调理微生态环境,保持藻相、菌相平衡,从而改善水环境,提高健康水平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制品,主要有假单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种类。一般来说,微生态制剂能够吸收利用氨氮、亚硝态氮等物质,并可吸收二氧化碳及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促进有机物的良性循环,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被誉为“绿色”水质改良剂。施用微生态制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微生态制剂施用后,有益菌活化和繁殖需要耗氧,因此,施用时间最好在晴天上午或施用后补充增氧,这样才能发挥出较理想的作用和效果;②在施用杀菌、杀藻等化学制剂(如氯制剂、硫酸铜及硫酸亚铁等)后,不能马上施用微生态制剂,应等到施用的化学制剂药效消失后再施用,一般要在施用化学制剂一周后再施用微生态制剂比较适宜;③微生态制剂在水温25℃以上施用效果较好。

(四)对pH的调节

在鱼塘中定期使用生石灰等药物,可起到净化水质、调节水体pH、改善养殖环境和预防色病等重要作用。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时,一般每半月按每亩用生石灰15~20千克溶解在水中,全池泼洒一次。但对于碱性土壤或池水pH偏高的池塘,不宜使用生石灰,避免pH进一步升高。

(五)水色、透明度和底质的控制

水色与透明度取决于水中浮游生物的数量、种类以及悬浮物的多少。通过施肥可影响水色、透明度等水质指标变化,并影响鱼、虾生长。在养殖时,也可以通过适度培肥,使浮游生物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和营养物质,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水质,辅助鱼虾生长。应注意一次施肥量不宜过多,注重少施勤施,以便维持合适的透明度。

高产精养及名优养殖池塘的水质,要求“肥、活、嫩、爽”。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0~40 cm之间。低于20 cm,可排出部分老水,加注部分新水。以养鲢鱼、鳙鱼为主的池塘,透明度为20~30 cm,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茶褐色;以养草鱼、鲤鱼等常规鱼为主的池塘,水色较鲢鱼、鳙鱼池塘水色淡些。

对于池中有机悬浮物过多的池塘,可使用20~25 kg/m3的沸石粉全池泼洒,吸附水中的氨氮、亚硝态氮、硫化氢等有害成分,降低有机物耗氧量和增加水体的透明度;或施用40~50 kg/m3的“底净”,不但可以吸附池水中的悬浮物,还可通过改良底质,达到改良水质的目的。

(六)应急控制

养殖中常出现一些不明原因的异常现象,如浮头现象在开增氧机后仍不见好转,应在保证水源无污染的情况下立即换水。缺乏增氧设备的池塘,浮头时除了换水外,常使用“高能粒粒氧”等增氧剂,再施放“超级底净”等水质改良剂。

精养池塘在养殖的中、后期常出现转水,主要原因有原生动物突然大量繁殖,造成浮游植物数量锐减,pH降低,溶解氧下降而使池水变成灰白水或红水,若施救不及时有可能造成全池鱼虾死亡。一般此时可用0.7~1.0 g/m3的晶体敌百虫进行全池泼洒,杀灭池中的原生动物。如发现有死鱼虾,应及时捞出,检查死因,对症治疗,同时对病死鱼虾要作远离深埋处理,以免诱发鱼病或使鱼病蔓延。此外,在养殖中还要注意轮捕轮放,随着鱼虾的快速生长,池塘载鱼量大幅上升,水质恶化的概率越来越大,此时应注意搞好轮捕轮放,释放水体空间,控制好水体的载鱼量,达到调节水质、防患于未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