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生物学概念

一、鱼类生物学概念

(一)鱼类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鱼,分类地位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可分为有颌类和无颌类。有颌类具有上下颌;多数具胸鳍和腹鳍;内骨骼发达,成体脊索退化,具脊椎,很少具骨质外骨骼;内耳具3个半规管;鳃由外胚层组织形成。

1.鱼类的体型

鱼类的体型可分如下几类。

(1)纺锤型

纺锤型也称基本型(流线型),是一般鱼类的体形,适于在水中游泳,整个身体呈纺锤形而稍扁。在3个体轴中,头尾轴最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使整个身体呈流线型或稍侧扁。

(2)平扁型

这类鱼的3个体轴中,左右轴特别长,背腹轴很短,使体型呈上下扁平,行动迟缓,不如前两型灵活,多营底栖生活。

(3)棍棒型

棍棒型又称鳗鱼型,这类鱼头尾轴特别长,而左右轴和腹轴几乎相等,都很短,使整个体型呈棍棒状。

(4)侧扁型

这类鱼的3个体轴中,左右轴最短,头尾轴和背腹轴的比例差不太多,形成左右两侧对称的扁平形,使整个体型显扁宽。

2.鱼鳍、皮肤和鱼鳞

鱼类的附肢为鳍,鳍由支鳍担骨和鳍条组成,鳍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角鳍条,不分节,也不分枝,由表皮发生,见于软骨鱼类;另一种是鳞质鳍条或称骨质鳍条,由鳞片衍生而来,有分节、分枝或不分枝,见于硬骨鱼类,鳍条间以薄的鳍条相连。骨质鳍条分鳍棘和软条两种类型,鳍棘由一种鳍条变形形成,是既不分枝也不分节的硬棘,为高等鱼类所具有。软条柔软有节,其远端分枝(叫分枝鳍条)或不分枝(叫不分枝鳍条),都由左右两半合并而成。鱼鳍分为奇鳍和偶鳍两类。偶鳍为成对的鳍,包括胸鳍和腹鳍各1对,相当于陆生脊椎动物的前后肢;奇鳍为不成对的鳍,包括背鳍、尾鳍和臀鳍(肛鳍)。

软骨鱼的鳞片称盾鳞。硬鳞与骨鳞通常由真皮产生而来。现存鱼类的鱼鳞,根据外形、构造和发生特点,可分为楣鳞、硬鳞、侧线鳞3种类型。

鱼类的鳍条和鳞片是鱼类分类的重要依据。

鱼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甚薄,由数层上皮细胞和生发层组成;表皮下是真皮层,内部除分布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皮肤感受器和结缔组织外,真皮深层和鳞片中还有色素细胞、光彩细胞以及脂肪细胞。

3.鱼类的生长特点

鱼类的生长包括体长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各种鱼类有不同的生长特性。

(1)鱼类生长的阶段性

生命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生长速度,即生长的阶段性。鱼类的发育周期主要包括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和成鱼期。一般来说,鱼类首次性成熟之前的阶段,生长最快,性成熟后生长速度明显缓慢,并且在若干年内变化不明显。通常凡是性成熟越早的鱼类,个体越小;而性成熟晚的鱼类,个体则大。此外,雌性性成熟的年龄也因种类而异。对于存在性逆转的鱼类,其个体大小显然与性别相关。对于不存在性逆转的鱼类,通常雄鱼比雌鱼先成熟,鲤科鱼类的雄鱼大约比雌鱼早成熟1年。因此,雄鱼的生长速度提早下降,造成多数鱼类同年龄的雄鱼个体比雌鱼小一些。

(2)鱼类生长的季节性

生长与环境密切相关。鱼类栖息的水体环境、水温、光照、营养、盐度、水质等均影响鱼类的生长,尤以水温与饵料对鱼类生长速度影响最大。不同季节,水温差异很大,而饵料的多少又与季节有密切关系。因此鱼类的生长通常以1年为一个周期。从鱼类生长的适温范围看,鱼类可以分为冷水性鱼类(如虹鳟)、温水性鱼类(如青、草、鲢、鳙等)和暖水性鱼类(如军曹鱼)。此外,不同季节光照时间的长短差异很大。光通过视觉器观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而影响甲状腺等内分泌腺体的分泌。现有的研究发现,光照周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鱼类的生长。

(3)鱼类生长的群体性

鱼类常有集群行为。试验表明,多种鱼混养时其生长与摄食状况均优于单一饲养。将鲻鱼与肉食性鱼类混养,发现混养组的摄食频率增加,生长较快。以不同密度养殖鱼类,发现过低的放养密度并不能获得最大的生长率。鱼类的群居有利于群体中的每一尾鱼的生长,并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即所谓鱼类生长具有“群体效益”。当然,过高的密度对生长也不利。

(二)鱼类的摄食特性及消化生理

1.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

不同种类的鱼类,其食性不尽相同,但在育苗阶段的食性基本相似。各种鱼苗从鱼卵中孵出时,都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仔鱼刚开始摄食时,卵黄囊还没有完全消失,肠管已经形成,此时仔鱼均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如轮虫、原生动物等;随着鱼体的生长,食性开始分化,至稚鱼阶段,食性有明显分化;至幼鱼阶段,其食性与成鱼食性相似或逐步趋近于成鱼食性。不同种类的鱼类,其取食器官构造有明显差异,食性也不一样。鱼类的食性通常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滤食性鱼类

如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的口一般较大,鳃耙细长密集,其作用好比浮游生物的筛网,用来滤取水中的浮游生物。

(2)草食性鱼类

如草鱼、团头鲂等,均能摄食大量水草或幼嫩饲草。

(3)杂食性鱼类

如鲤鱼、鲫鱼等。其食谱范围广而杂,有植物性成分也有动物性成分,它们除了摄食水体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外,也能摄食水草、丝状藻类、浮游动物及腐屑等。

(4)肉食性鱼类

在天然水域中,有能凶猛捕食其他鱼类为食物的鱼类,如鳜鱼、石斑鱼、乌鳢等。也有性格温和,以无脊椎动物为食的鱼类,如青鱼,黄颡鱼等。

一般来说,大多数鱼类通过人工驯化,均喜欢摄食高质量的人工配合饲料,这就为鱼类的人工饲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鱼类消化系统的组成

鱼类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前肠或胃(亦有无胃者)、中肠、后肠、肛门以及消化腺构成。口腔是摄食器官,内生味蕾、齿、舌等辅助构造,具有食物选择、破损、吞咽等功能。鱼类鳃杷的有无及形态与食性有关。鱼类的食道短而宽,是食物由口腔进入胃肠的管道,也是由横纹肌到平滑肌的转变区。

3.影响鱼类消化吸收能力的因素

消化吸收是指所摄入的饲料经消化系统的机械处理和酶的消化分解,逐步达到可吸收状态而被消化道上皮吸收。鱼类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有扩散、过滤、主动运输和胞饮4种。鱼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除了与鱼的种类和发育阶段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食物的消化程度和消化速度有关。

消化速度及消化率是衡量鱼类消化吸收能力的重要指标。消化速度常指胃或整个消化道排空所需要的时间。单指胃时,叫胃排空时间;指整个消化道时,称总消化时间。确切地说,是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时间。消化率是动物从食物中所消化吸收的部分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影响消化速度和消化率的因素众多而复杂,主要有鱼类的食性及发育阶段、水温、饲料性状及加工工艺、投饲频度和应激反应等。了解影响鱼、虾消化速度的因素,对养殖中投饲策略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