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网箱养殖

二、网箱养殖

网箱养殖可能来源于最初在港湾、湖泊、浅海滩涂上打桩,四周用绳索围栏的方式,这种简单原始的养殖方式至今仍有人用来养殖一些鱼类。现代网箱养殖业就是受这种养殖方法的启发,他们使固定在底部的网箱浮起来,走向深水区,并逐步发展流行,尤其在如北美、欧洲、中国、日本等沿海国家或地区。欧洲主要养殖鲑、鳟鱼类,北美以养殖鲇鱼为主,而中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养殖种类较多,一般多以名贵鱼类为主,如大黄鱼、鲷鱼、石斑鱼等。中国内陆湖泊、水库网箱养殖也很盛行,养殖种类有草鱼、鲤鱼、黄鳝等淡水鱼类。网箱同样可以养殖无脊椎动物,如蟹类、贝类等。中国沿海盛行的扇贝笼养其实也是一种小型网箱养殖。

网箱形状多为圆形(图3-1),或者是矩形(图3-2),网箱大小根据养殖种类,企业自身发展要求和管理能力而各不相同,小的几个立方米,大的可达几百立方米,比较常见的规格在20~40 m3,如中国福建大黄鱼的网箱规格多为3.3 m×3.3 m×4 m。大网箱造价较低,但管理和养殖风险也较高,一旦网箱破损,鱼类逃跑,损失巨大。有的网箱表面加盖儿可以防止鸟类侵袭。一般网箱养殖需要租用较大的养殖水面。

虽然网箱的成本较高,而且使用期限也不长(一般不超过5年),加之经常需要修补,管理技术要求也相对较高,但优点也很突出。首先网箱养殖最适宜那些运动性能强的游泳生物养殖,而且捕获十分方便,即需即取。几乎可以100%的收获。其次养殖密度比池塘高得多,只要网箱内湾水流交换畅通,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养殖密度,如日本、韩国的黄尾鲫养殖,密度可达20 kg/m3

网箱由三部分构成。

(1)箱体:有框架和网片。

(2)浮子:使网箱悬浮于水中。

(3)锚:固定网箱不使其被水流冲走。

img

图3-1 海上网箱养殖(圆形)

img

图3-2 海上网箱养殖(矩形)

网片由结实的尼龙纤维(聚乙烯、聚丙烯)材料编织而成。网目大小依据养殖对象的个体大小设定。一般网箱为单层网,有的网箱加设材料更为结实的外层网,既保护内网破损,又防止捕食者侵袭。网箱的顶部通常加盖木板,或直接拟盖网片,两侧需设置投饵区。颗粒饵料在水中下沉很快,如果不及时被鱼摄食,就会从底部或边网流走。因此投饵区不要设在紧贴边网处。

网箱养殖最易遇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各种海洋污损生物容易附着在网箱上,增加网箱的重量,同时降低网箱内外水的交流,影响水质。

(2)海水对网箱金属框架的腐蚀损坏。

(3)紫外线对塑料材质的腐蚀损坏。

(4)海浪或海冰对网箱的破坏。

为解决上述问题,材料上现多改用玻璃钢框架加铜镍网,造价可能贵些,一次性投资较大,但耐腐蚀,不易损坏,寿命长,长远看比较经济合算。

制作浮子的常用材料是泡沫聚苯乙烯,这种材料既轻又便宜,而且经久耐用,不易被海水腐蚀。一般小网箱的浮子用塑料球即可,而大网箱则需较大的浮筒,有的甚至用充气的不锈钢筒。

一些特别大的网箱上设有悬浮式走道,便于管理者投饵和捕获。网箱的底部必须与水底有足够的距离,防止鱼类直接接触水底部沉积的残饵、粪便等废弃物,因此网箱养殖一定要选择有足够水深的区域。网箱的顶部宜稍微露出水面为宜,不能太多,否则降低了网箱的有效使用率。

网箱通过锚固定在某一区域,根据风浪、底质等不同情况来选择锚的重量。要充分估计风浪对网箱的冲击力量,以不致网箱被轻易冲走。有条件时网箱也可以几个一组,直接用缆绳固定在码头、陆地某个坚固物体上。通常网箱在水面上成排设置,便于小船管理操作。网箱成排设置一般不能过多,否则,水流不畅,影响溶解氧和废水交换,降低养殖区域内的水质。淡水湖泊、水库中水流、风浪较小,网箱更不能设置太密。

多数网箱养殖集中在海湾、近海,主要是因为管理方便,网箱容易固定。但海湾、近海水域往往也是交通繁忙,人类活动频繁,水质污染较严重的地方。因此网箱养殖的发展方向是向远海深水区发展,这里水质稳定,污染小,鱼类生活好,成活率高。当然远海深水养殖管理要求高,风浪冲击危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