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质调控
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通过彻底清淤消毒、合理施肥、合理搭配养殖品种、机械增氧、生物净化、使用水质改良剂、适当使用消毒剂、科学添换水等措施,科学调控水质,为养殖鱼类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水质pH控制在7.2~8.5;溶氧量不低于4毫克/升;透明度保持在30~50厘米,要求水质达到“肥、活、嫩、爽”。
(一)水质调节
鱼种放养前,水深应达到1米左右。用河水养鱼要过滤,防止野杂鱼、杂物等进入。5月底至6月初,加水至1.8米深,以后随着鱼类的生长逐步加满池水。7-9月份,每月最好换水一次(排走下层水),每次换水量不少于池水的1/3。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溶氧量在5毫克/升左右、pH在7.0~8.5。应用水质调控技术调节水质。
(二)合理使用增氧机
使用增氧机要做到“三开、两不开”,晴天中午开机1~2小时;阴天适时开机,直到解除浮头;阴雨连绵有严重浮头危险时,要在浮头之前开机,直到解除浮头。在一般情况下,傍晚不开机,阴雨天白天不开机。鱼类生长旺季坚持晴天中午开机,池塘载鱼量大,开机时间延长,反之,开机时间缩短。
(三)有益微生物水质调控技术
1.硝化细菌
使用时不需要经过活化处理,不能用葡萄糖、红糖等来扩大培养,只需简单地用池水溶解泼洒即可。投放硝化细菌后,一般情况下需4~5天才可见明显效果,因此,将投放时间提前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好方法。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硝化细菌的作用效果,硝化细菌应提前数日运用,避免繁殖速度快的活菌竞争空间。
硝化细菌不可与化学增氧剂(如过碳酸钠或过氧化钙)同用,因为这些物质在水体中分解出的氧化性较强的氧原子,会杀死硝化细菌。所以,先使用化学增氧剂至少1小时后,再使用硝化细菌。
养殖池塘的酸碱度及溶解氧,与硝化细菌的使用效果有较大的关系。使用硝化细菌时最适宜的pH为7.8~8.2,溶氧量只要不低于2毫克/升即可。
2.光合细菌
在养殖水体中使用和在饲料中添加光合细菌,能改善水质,减少耗氧,促进鱼虾成长,提高产量。光合细菌宜在水温为20℃以上时使用,低温及阴雨天不宜使用。在池塘使用时,每立方米水体用2~5克光合细菌拌细碎的干肥泥土粉均匀撒入鱼池,以后每隔20天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1~2克光合细菌兑水后全池泼洒。虾池每立方米水体用5~10克光合细菌拌细碎的干肥泥土粉均匀撒入池塘,以后每隔20天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2~10克光合细菌兑水后全池泼洒。作为饲料添加剂投喂鱼虾时,按1%的比例拌入。用于疾病防治时,可连续使用,鱼池每立方米水体用量为1~2克、虾池用量为5~10克,兑水后全池泼洒。在池塘施用粪肥或化肥肥水时,配2~5克光合细菌效果更为明显,可避免肥料用量过大、水质难以把握的缺点,并可防止藻类老化造成水质变坏。
水瘦时,要先施肥再使用光合细菌,这样有利于保持光合细菌在水体中的活力和繁殖优势,降低使用成本。此外,酸性水体不利于光合细菌生长,应先泼洒适量生石灰乳,调节水体pH为7左右后再使用光合细菌。
药物对光合细菌制剂的活体细菌有杀灭作用,因此,光合细菌不能与消毒杀菌剂同时使用。水体消毒需经过1周后方可使用。
3.芽孢杆菌
当养殖水体底质环境恶化、藻相不佳时,应尽快应用芽孢杆菌,它能迅速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质,同时将有机物质矿化生成无机盐,为单细胞藻类提供营养,单细胞藻类光合作用又为有机物的氧化、微生物的呼吸、水产动物的呼吸提供氧气。循环往复,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使池塘内的菌相达到平衡,维持稳定水色,营造良好的底质环境。在泼洒该菌的同时,需尽量同时开动增氧机,使其在水体繁殖,迅速形成种群优势。
使用芽孢杆菌前,活化工作为必需的措施。活化方法是向芽孢杆菌中添加本池水和少量的红糖或蜂蜜,浸泡4~5小时后即可泼洒,这样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芽孢杆菌的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