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鲡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
健康养殖是指鳗鱼质量安全,即鳗鱼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体的健康、安全的要求。
池塘(土池)养鳗,利用露天的普通池塘,稍加改造成为精养池塘,具有基建费用低、施工快、投入少、技术要求低、易转产和效益明显等优点。
(一)环境条件
1.产地环境
(1)气候
养殖地气候变化较小,每年有6个月以上时间气温为15 ℃~32 ℃。
(2)生态环境
产地周边生态环境良好,植被丰富,环境基本条件符合GB/T18407.4规定。
(3)地势
养殖场地势平坦、进水和排水方便,不会造成各养殖场间的交叉污染。
(4)地质
坚实、保水性能好,土质以沙质土或黏壤土为佳,尽量避免酸性。
(5)交通
场外陆路交通方便、快捷,场内道路通畅,满足机动车辆通行要求。
(6)电力
电网电力供应充足、稳定;必须配备能满足养殖和生活需要的备用发电机。
2.水环境
养殖采用地下水或水库水,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水质应符合NY5051—2001及GB/T18407.4—2001的要求。
3.养殖场地
(1)规模
养殖水面面积应达到3.33公顷以上。
(2)养殖场
排灌方便,有独立、完整的进水、排水系统、进水处理系统和污水排放处理系统;具有与外界环境隔离的设施,生活区与养殖区分设;具有独立分设的药物和饲料仓库,仓库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
(3)布局
要合理,符合卫生防疫要求。
(4)池塘
①整体指标要求:建在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排列整齐,集污、排污能力强,有独立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各池塘有规范化的编号;池塘连片统一规划、池塘面积以330~700平方米为宜;池基牢固,无渗透崩塌,池底平坦;底泥以沙质或泥沙质硬底为佳,塘泥淤积不超过20厘米,池深1.8~2.5米,水深1.5~2.0米
②增氧机配置:池塘每2000~2500平方米面积配备1.5千瓦的水车式增氧机一台,最好全池再配置涡轮式增氧机1~2台。
4.池塘水质
外延养殖区内水源为水库水,水质符合NY5051—2001的规定,溶氧量达到5毫克/升以上。
(二)健康养殖技术
将规格为5克/尾的鳗种饲养至商品鳗规格的养殖技术。
1.池塘整理、消毒与培养水质
(1)鳗池清整、消毒
鳗种放养前对鳗池进行清理和消毒。
冬季将池水排干,清除过多的淤泥和池内杂物,曝晒池底,池底呈灰白色、土质干裂后即可。检查塘基,进水和排水系统。投放鳗种前10天左右,施用生石灰清塘,用量为1 125~1 500千克/公顷,应符合NY5071—2002的要求;清塘后4~5天进水30~35厘米备用。
(2)培养水质
对清塘后4~5天,进水30~35厘米的池塘,按0.5~1.0毫克/升的浓度施用敌百虫,以杀死池中的水蚤、轮虫等浮游生物,然后按15~30千克/公顷的量施用尿素,使池内水体中的藻类繁殖起来;接人微囊藻,使水色保持“肥、活、嫩、爽”,放养鳗种后,逐渐加水至正常水位。
2.苗种放养
(1)苗种质量
鳗种要求体质健壮,体表光洁,规格整齐,无病无伤,游泳活泼。鳗种必须经过仔细检查,一方面要鉴别是否混有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等其他鳗种;另一方面要鉴别是否为隔年的“老头鳗”。一般来说,当年的新鳗种,体色清新灰白而有光泽,吻端圆钝,身体丰满,肌肉丰润,活动力强。用手轻抓鱼曼体,有圆滑柔嫩之感。而隔年的老鳗种,体色较黄,色泽暗淡,头部和吻端较尖,肥满度差,身体瘦长,用手轻抓鳗体油滑度差,并有坚实感。
(2)鳗种消毒
鳗种放养时要经过消毒。鳗种在入池前,要进行显微镜常规镜检,如发现寄生虫等疾病,待进行处理后再入池。
药浴消毒方法:可用0.5%~0.9%的食盐水长时间浸洗鳗种。1.5%~2.0%浓度的盐水,浸洗鳗种15~20分钟即可。鳗种在药浴时,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水温以25℃为宜。药浴时必须充气,以防缺氧。在药浴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以防发生意外,如发现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药浴。
(3)放养
①放养时间:选择无风、晴天放养。放养前对池塘增氧。同时在放养前两天试水,确定安全后,再行放养。放养后当天傍晚,全池泼洒聚维酮碘等药物进行消毒,用量为0.05~0.10毫克/升,按NY5071—2002的要求执行。
②合理混养:混养就是在鳗鱼池中投放一定数量的其他鱼类,利用搭配鱼种与鳗鱼在生活习性和食性等方面的互利性,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的立体空间,提高水中食物的利用率,进而提高养殖效益。混养品种有鳙鱼、鲢鱼、青鱼和一些不影响鳗鱼生长的下层底栖鱼类品种。这些鱼类在池塘中摄食残饵、有机碎屑、底层藻类以及水生植物、浮游动植物。它们的觅食活动可以清除有害的生物和过剩的有机物,同时可以促进底质有机物氧化,有助于稳定和维护良好的水质。
③混养密度:每公顷放养规格为0.25~0.50千克的鲢鱼、鳙鱼750~1 200尾,规格为0.25千克/尾的青鱼150~225尾。
3.饲料投喂
(1)食台设置及配套设施
食台做成1.5米(长)×1.0米(宽)×0.6米(高)规格的框架。设置在池塘靠交通干道面,置于池埂正中;食台距池边1.5~1.0米,食台没于水中约2/3;用木桥与塘基和食台连接。于食台侧面距其7~8米处设置一台水车式增氧机。
在距池边2米处,用宽为40厘米的网衣围成一个约30平方米的正方形投食区域。
(2)饲料调制
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水和油脂,用搅拌机调制成柔软而膨胀、黏弹性强、不易溃散的团块状后,方可投喂。加水比为1∶(1.3~1.5),油脂控制在3%~5%。饲料符合NY5072—2002和SC1004的要求。
(3)投饲方法
饲料中投喂坚持“四定”原则,即定质、定量、定时、定点;将饲料直接投入食台中即可。
(4)投饲量
根据鳗池中鳗种的规格和重量、前一天的摄食情况以及当天的天气和鳗鱼在水中活动情况等而定,每次投喂量以30分钟内吃完为宜。
(5)投喂次数和时间
每天投喂2次,分别在05:00—06:00、17:00—18:00投喂。冬季和春季投喂1次。
4.日常管理
(1)水质管理。鳗鱼对水质超求较高,需对表7-1所列因素进行监测和调控。
表7-1 鳗鱼养殖水质主要调控因子

水质要求:pH控制在7.5~8.5,溶氧量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透明度保持在25~35厘米,氨氮浓度小于1.0毫克/升,有机耗氧量小于12~15毫克/升,水位调节控制在1.5~2.0米,严冬和炎夏水位加至2.0米以上,以保证池塘水质温度稳定。
(2)在养殖过程中应加水补充池水的蒸发,在秋末至早春季节,养鳗池每月换水1~2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0%左右,夏季每15日加水1次,每次加水量为池水的5%~10%。
(3)晚上及中午及时开动增氧机,中午开机2~3个小时,其他恶劣天气,可适当延长。
(4)定期全池泼洒沸石粉等水质改良剂,当池水pH在7.0以下时,可全池泼洒生石灰,将池水pH提高至7.5~8.5。夏季池水透明度大于35厘米,冬季大于30厘米时,应适当减少换水量或每公顷水位,用复合肥3千克兑水全池泼洒,以增加池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改善池塘水体溶解氧及水质状况。
(5)定期全池泼洒有益微生物制剂。
(6)做到一勤、二早、三看、四定、五防。一勤,即要求勤巡塘,每日至少3次,观察鳗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二早,即尽早放养,在水温允许情况下争取放养;三看,即看天、看水、看鱼;四定,即投饲稳定;五防,即防治疾病、防逃鱼、防高温、防严寒、防农药、防有毒污水及其他鳗池的排污水流入鳗池,以减少交叉污染。
(7)定期进行水质监测,每天对池塘的pH、溶解度做检测,每5~7天对池塘水质作全面监测、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8)保持养殖场环境符合标准,保持池塘内环境卫生,保持池内无杂物、无漂浮物。
(9)做好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养殖记录。
5.疾病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科学治疗”的原则。
(1)预防
彻底做好放养池塘的清理和消毒工作。苗种放养时,做常规病检,放养的鳗种不带病原。鳗种在放养、分养时,动作要轻柔、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并做好鱼体消毒工作,使用的网具及其他工具要经消毒后使用。定期(一般每7天)对食台及渔具等进行消毒、浸洗,每次对饲料(粉料)制作机械、盛装器皿进行消毒、清理、分类存放。每次投喂饲料后及时清除残饵,并用专用器皿盛装处理,不得随意丢弃。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卫生,池水水质清新:饲料、其他生物饵料要新鲜、清洁、不带病毒。软饲料制作后需投完,不得剩余。加强镜检与巡池,定期作镜检(7天),投食观察,发现病鱼、死鱼及时隔离、捞除、深埋,对死鱼深埋要远离养殖区,上盖生石灰后掩埋,不准乱丢弃病鳗鱼、死鳗鱼,忌将其埋于水源区。
(2)治疗
在治疗之前,应进行病害的诊断,确诊后再使用渔药。使用药物,要按照我国、水产品进口国家(或地区)的有关规定,使用高效、低残留、无污染药物,不使用禁用药物。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执行NY5071—2002的规定。不得使用规定以外的任何禁用渔药,应注意使用药物的休药期,达到期限方可捕榜上市,避免和减少药残的发生。
(三)起捕出池
鳗鱼起捕出池之前,应注意使用药物的休药期达到期限,并进行安全质量检测,符合后方可出池。
1.停食
起捕出池之前应停食1天(夏季停食2天)。
2.选别
选大留小,将达到规格的鳗鱼出池,而未达到规格的鳗鱼留池继续养殖。
3.暂养
在暂养池(流水)暂养。
4.包装
(1)每批产品应标注产品名称、数量、产地、生产单位、出场日期。
(2)活体鳗鲡应采用符合卫生、绿色食品要求的包装材料充氧包装。
5.运输
活体鳗鲡在运输中应保证氧气充足,用水水质应符合NY505-2002的规定;运输过程中要对活体鳗鲡进行降温,温度保持在4 ℃~6 ℃;运输过程中不得使用麻醉药物,不得与有毒有害物质混运。
(四)管理措施
(1)鳗鱼养殖人员应具备从业资格证书;水产养殖技术员应具备水产养殖鱼病防治资格证书。
(2)要设置有技术员和质量监督员岗位,且二者不能为同一人担任。养殖过程中的用药必须要凭处方,药品由质量监督员发放。
(3)要有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书面的养殖管理制度(包括生产、卫生、疾病防治、药物使用等)。
(4)要遵守国家有关药物管理规定。
(5)要建立重要疾病及重要事项及时报告制度。
(6)要做好用药记录。
(7)对产品要建立可追溯的管理制度及产品标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