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水质综合调控介绍
水是水产养殖动物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水质条件的好坏,不仅影响到鱼、虾等养殖过物的生长、发育,而且直接关系到养殖户的养殖风险、成本和效益等情况。俗话说的“养鱼先养水”,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只有把水养好,才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众所周知,当今水产养殖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病害。但病害不是一两天就能发生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各种综合因素相互作用而逐步引发的,水质恶化可能是引发疾病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如果平时能做到不间断地监控水质的变化情况,发现苗头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保持水质的各项指标姶终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就能防止水体环境的恶化,从而让养殖动物少生病或不生病。
如何知道水质的好坏呢?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判断水质好坏的因素很多,其中温度、pH(酸碱度)、溶解氧、氨氮是几个最常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此外还有透明度、水色等生物因素也不容忽视,一定要随时监测各项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调节。
(一)水温
水温是影响鱼类的摄食、生长、发育、繁殖的重要指标。养殖对象的不同,对水温要求也有差异。一般地说,虹鳟等冷水性鱼类在10 ℃~18 ℃水温范围内摄食、生长最好,高于或低于上述水温,则鱼体不适,表现为活动少、摄食少、生长慢,长期超出适宜温度范围会使鱼体瘦弱,免疫力下降,导致病害发生;罗非鱼等暖水性鱼类,最适生长水温为18 ℃~30 ℃,水温降至10 ℃~14 ℃时即开始死亡;鲤鱼等温水性鱼类,最适水温为15 ℃~28 ℃,低于-4 ℃或高于32 ℃,将会产生应激反应,摄食减少或死亡。
除此之外,水温还与病害有关,在病原生物存在的情况下,一定的温度条件也容易发生特定病害,如鲤春病毒病发病水温是15 ℃~18 ℃,小瓜虫病是15 ℃~25 ℃,出血病的发病水温一般在25 ℃以上。在池塘养殖生产中,尽管水温无法控制,但也要每天坚持测量,通过掌握水温的变化来分析和推断鱼虾的吃食、生长以及与疾病有关的活动等状况,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提前预防。
(二)pH
鱼类和虾类适宜的pH为弱碱性。池水中pH过高或过低,对其生长均不利。当pH低于6.5时(酸性)可使鱼体血液载氧的能力下降,造成生理缺氧症,新陈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下降;pH过高(9.0以上),不仅能腐蚀鳃部组织,使鱼类失去呼吸能力而大批死亡,而且随着pH的升高,生产中氨氮等的毒害作用成倍增加,危害增大。因此,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规定:淡水pH为6.5~8.5,海水pH为7.0~8.5。在海水和淡水养殖中,最适pH范围是7.0~8.5。
(三)溶解氧
溶解氧是鱼、虾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多寡,对鱼虾摄食量、饲料利用率和生长速度均有很大影响。《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规定,“连续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溶解氧必须大于5毫克/升,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毫克/升,对于鲑科鱼类栖息水域冰封期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4毫克/升”。随着健康养殖理念的推广,人们对于水产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为,充足的溶氧量不但可以提高养殖产量,而且还可促进有害因子的无害化,避免出现低氧综合征,如厌食、生长慢、体弱等。日本千叶氏研究显示,溶氧量4.1毫克/升是鲤鱼生长代谢和摄食的突变点。溶氧量为4.1毫克/升时,饲料利用率保持平衡,超过4.1毫克/升,生长速度、摄食量、饲料利用率随之升高,反之降低。对草鱼而言,溶氧量为5.56毫克/升比2.73毫克/升生长快10倍。
水中溶解氧的来源,主要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占70%左右,增氧机增氧只占30%左右。所以,要十分重视池塘的水色和透明度,这与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浮游植物繁殖好的池塘,产氧能力强,白天水中溶解氧丰富,鱼、虾生长快。但是到了晚上,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也是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呼吸、细菌呼吸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消耗的溶解氧可占到池塘总耗氧量的70%以上,当溶解氧不足时,池底的氨、硫化氢等有毒物质难以分解转化,极易危害鱼虾健康生长。因此,需要通过调节透明度来控制浮游植物的繁殖。
(四)氨氮
氨氮是鱼虾等水产养殖动物的隐形杀手,它是由池塘自身污染产生的。过多的残饵、排泄物、肥料和底泥是造成氨氮过高的主要原因。在水质条件不适时(如溶解氧不足,或水中pH、温度升高),氨氮总浓度增大,分子氨增多,毒性增强,从而引起鱼虾不适(鱼群浮头不散、挣扎、游窜或鱼体变色等),严重时中毒死亡。《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规定:水产养殖生产中,应将非离子氨的浓度控制在0.02毫克/升以下。生产检测中,因非离子氨不能直接检测出来,而是通过对氨氮的检测并结合温度、pH等逬行折算,所以渔业生产中常检测氨氮值。一般生产中,鱼类养殖要求总氨氮值小于1.0毫克/升,甲壳类养殖小于0.6毫克/升。
以上各项指标之间是怕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水质调控时要综合考虑,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