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贝筏式养殖技术

二、扇贝筏式养殖技术

(一)海区的选择

海区的选择是筏式养殖中首先要进行的一项工作。只有海区选定后才能按照筏式养殖的而积确定养殖器材的用量和规格,指定浅架设施方案。海区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底质

以平坦的泥底为最好,稀软泥底也可以;凹凸不平的岩礁海底不适合。底质较软,可打拟下筏,但过硬的沙底,可采用石砣、铁锚等固定筏架。

2.盐度

扇贝喜欢栖息于盐度较高的海区。河口附近有大量淡水注入,盐度变化太大的海区是不适合养殖扇贝的。

3.水深

一般选择水较深、大潮干潮时水深保持7~8米以上的海区,养殖的网笼以不触碰海底为原则。

4.潮流

应选择潮流畅通而且风不大的海区。一般选用大潮满潮时流速在0.1~0.5米/秒的海区浮筏的数量要根据流速大小来计划。流缓的海区,要多留航道;加大筏间距和区间距,以保证潮流畅通、饵料丰富。

5.透明度

海水浑浊、透明度太低的水域不适合扇贝的养殖,应选择透明度终年保持在3~4米以上的海区。

6.水温

一般夏季不超过30℃,冬季无长期冰冻。因种类不同,对水温具体要求不同。华贵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系高温种类,低于10℃,生长受到抑制。虾夷扇贝系低温种类,夏季水温一般应不超过23℃。

7.水质

养殖海区选择无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的海区。

8.其他

水肥,饵料丰富,敌害较少。

(二)养殖器材

浮筏由筏身、桩子、桩缆、浮子等部分组成。

1.器材规格性能

筏身(大绠、浮绠)有两类,一类是工业制品,如聚乙烯绳、聚丙烯绳、塑料绳等。有效长度为30~60米,粗细在0.9~1.4厘米之间,可使用4~6年。另一类是农用物资,如稻草绳、竹篾绳、钢草绳等。有效长度为50~60米,粗细均在5~6厘米,使用年限约为1年。桩子(橛子)亦有两类,一类是木质,用杨、柳、槐、木麻黄等枝杆制成,可用2~3年;另一类为水泥桩,由圆铁(或钢筋)、水泥和沙石浇注成,可用6~7年。桩缆(橛缆、砣缆)多用聚乙(丙)烯绳、塑料绳等,粗细与筏身相同,或略细些。每根长度依水深而定,通常为当地水深的2倍。桩缆长则筏身稳定性强,桩缆太短,稍有风浪就容易产生“拔桩”现象,造成损失。浮子目前多用塑料球。塑料球直径为30~32厘米,每个浮子的负荷量(浮力)约为17千克。吊绳多用聚乙烯绳等,粗细为0.4~0.5厘米(140~180股单丝),长度为60~100厘米,可用2~3年。养殖苗绳原则上采用可供贻贝附着的固体即可,考虑制作和来源,多用棕绳、钢草绳、稻草绳、车胎等,草绳一般用1年,棕色绳可用2~3年,车胎包括各种车辆废旧的外胎、橡皮管、三角带等,保存得好可使用5年左右,苗绳长度在1.5~2.0米之间。草绳多为4~5厘米粗;车胎单股宽度为5~6厘米。

2.养殖器材加工制作

筏身用聚苯乙烯或塑料薄膜,在流急和藤壶多的海区用网袋包裹。有的把大埂全部缠裹,为了防止藤壶损坏筏身,有的间缠稀裹,防止苗绳打滑,把吊绳插到大梗的拧缝中,结以半别扣,筏身两端扎成扣鼻。木桩粗15~20厘米,长80~100厘米,应去树皮,削尖下端,顶上钻洞,腰部穿孔。腰部的孔是栓桩缆用的,应开在中心稍下方,洞眼偏高,固着力差,容易拔桩。洞眼边应修齐光滑,以免磨损桩缆。木桩长度为70厘米,形似箭头,上端长方形,15厘米×20厘米,中部带膀,膀越宽,阻力越大,越牢固。桩内用4根圆铁作筋,4根小铁棒作膀,端部有一铁圈露出桩外当桩鼻,拴桩缆应用旧绳索缠扎,以免桩鼻生锈,磨损桩缆。

桩缆丁般不必特殊加工。如采用“调节棍”作为粧缆下段,防止海底贝壳等拽断绳缆,最好用两节铁棍,中间带环连接,操作方便。铁棍粗为1.2厘米,长为3~4米,铁棍同桩缆连接处,也需用以绳缆包扎。为了防止断线跑浮,最好用猪蹄扣结圈。浮子与大绠有时采用带耳,通过浮顶上连接两侧大绠,这样即使扎绳被磨断,翻身浮起也不致丢脱,也容易被发现,便于及时加固。养殖扇贝浮筏的结构和设置与贻贝养殖大体相同,目前多使用单式筏子。

(三)养殖方式

1.笼养

它是利用聚乙烯网衣及粗铁丝圈或塑料盘制成的数层(一般为5~10层)圆柱网笼。网衣网目大小视扇贝个体大小而异,以不漏掉扇贝为原则。可采用8号的或者更粗的铁丝做原料制成直径为35厘米左右的圆圈或者用孔径约为1厘米的塑料盘做成隔片。层与层的间距为20~25厘米。笼外用网衣包裹便构成了一个圆柱形网笼,网笼一般每层放养栉孔扇贝苗30~35个。每亩可养400笼,悬挂水深为1米处。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无足丝,海湾扇贝每层放养25~30个,虾夷扇贝每层放养15~20个。在生产中为了助苗生长,可在养成笼外罩孔径为0.5~1.0厘米的聚丙烯挤塑网。这种方法把暂养笼和养成笼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扇贝生长速度。

笼养栉孔扇贝的生产步骤如下。

5-6月:常温人工育苗;6-8月:海上过渡;8-10月:贝苗暂养/壳高2厘米以上;10月至翌年4月:越冬/壳高3厘米;4-8月:春季生长期/壳高4~5厘米;8-9月:度夏倒笼;9-11月:贝苗再养育成/売高2厘米左右;9-10月:高温生长期/売高6厘米左右;10-12月:收获。

笼养扇贝生长较快,可以防大型敌害,但易磨损,栉孔扇贝也因无固定附着基,影响其取食、生长,个体相互碰撞。此外,笼外常常附着很多杂藻,需要经常洗刷,而且成本较高。

2.串耳吊养

串耳吊养又称耳吊法养殖。该法是在壳高3厘米左右扇贝的前耳钻2毫米的洞,利用直径为0.7~0.8毫米的尼龙线或3×5单丝的聚乙烯线穿扇贝前耳,再系在主干绳上垂养。主干绳一般利用直径为2~3厘米的棕绳或直径为0.6~1.0厘米的聚乙烯绳。每小串可串几个至十余个小扇贝。串间距20厘米左右,每一主干绳可挂20~30串。每亩可垂挂500绳左右,也可将幼贝串成一列,缠绕在附着绳上,缠绕时幼贝的足丝孔要朝着附着绳的方向,以利于扇贝附着生活。也有每串1个,将尼龙线或聚乙烯线用钢针缝入附着绳中。附着绳长1.5~2.0米,每米吊养80~100个,筏架上绳距为0.5米左右,投挂水层2~3米。每亩挂养10万苗。串耳吊养一般在春季4-5月进行,水温7 ℃~10 ℃,水温过低或过高对幼贝均不利。目前多采用机械穿孔,幼贝的穿孔、缠绕均应放在水中进行,操作过程要尽量缩短干露时间。穿好后要及时下海挂养。串耳吊养的扇贝不能小于3厘米,小个体扇贝壳薄小,操作不易,而且易被鲷、海鲫等敌害动物吃掉。串耳吊养生产成本低,抗风浪性能好。鲜贝滤食较好,所以生长速度快,鲜贝能增重25%以上,干贝的产量能增加约30%。但是,这种方法扇贝脱落率较高,操作费本,杂藻及其他也物易大量附着,清除工作较难进行。此外,也有的利用旧车胎做大扇贝附着基,将一个个穿耳的扇贝像海带夹苗一样均匀夹在或缠在旧车胎上,然后吊挂在浮筏下养殖。

3.筒养

它是根据扇贝的生活习性特点和栖息自然规律而试行的一种养殖方法。筒养器壁厚2~3毫米,直径27~30厘米,长85~90厘米。筒两端用网目1~2厘米的网衣套扎。筒顺流平挂于1~5米的水层中,每筒可放养幼贝数百个。筒养有许多优越性:扇贝在筒内全部呈附着生长状态,符合其生活习性,可以防止杂藻丛生;由于筒内光线较暗,藻类植物得不到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扇贝不至于受杂藻附生而影响生长。因此,贝壳较新鲜干净,可减少洗刷和清除次数。扇贝在阴暗条件下,滤水快,摄食量大,生长快。此法尤其对小贝生长较为有利。筒养的缺点是成本高,所需浮力大。

4.黏着养殖

有些其他养殖方法由于波浪引起的动摇而使扇贝不规则地滚动,常常会使贝与贝之间发生冲击和损坏;此外,绳索和养殖笼中附着的动物、植物消耗营养盐,吃掉扇贝生长不可缺少的浮游生物,往往造成扇贝营养不良。采用黏着剂将扇贝粘在养殖器上的养殖方法,可除掉上述不利因素。黏着养殖采用环氧树脂作为黏着剂,将2~3厘米的稚贝一个个粘在养殖设施上。此法养殖扇贝生长较快,并可避免在耳吊和网笼内的扇贝因风浪、摩擦造成的损伤。这种方法除了操作麻烦以外,有很好的普及和应用前景。该法在日本于1975年开始试验,其结果与过去圆笼养殖相比较,扇贝成活率从80.0%提高到88.9%,而且壳长的平均增长率(生长速度)和肥满度也大为增加。如果用这种方法养殖扇贝,可比笼养方式提前半年甚至1年的时间上市,而且死亡很少,几乎没有不正常的个体。但其缺点是黏着作业太费事,需要把小扇贝一个个取下来,再用黏着剂粘在养殖器上。

5.网包养殖

它是用网目为2厘米、横向为30目、纵向为35行的网片四角对合而成。先缝合三面,吊绳自包心穿入,包顶与包底3定,顶、底相距15厘米,包间距7厘米,每吊10包,每包装20个扇贝,每串贝苗200个,挂于筏架上养成,挂养水层2~3米。

(四)养成管理

1.调节养殖水层

网笼和串耳等养殖方法的养殖水层应随着不同季节和海区而适当调整。春季可将网笼处于3米以下的水层,以防浮泥杂藻附着。夏季为防止贻贝苗的附着,水深可以降到5米以下。严忌网笼沉底,以免磨损和敌害侵袭。

2.清除附着物

附着生物不仅大量附着在扇贝体上,还大量附着在养殖笼等养成器上。附着生物的附着会给扇贝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附着生物与扇贝争食饵料,堵塞养殖笼的网目,妨碍贝壳开闭运动,导致水流不畅通,致使扇贝生长缓慢,因此,要勤洗刷网笼,勤清除贝壳上的附着物。在除掉固着在扇贝壳上的藤壶类时,应仔细小心,防止扇贝本身受到冲击,损伤贝壳和软体部。清除贝壳及网笼上的附着物时,需将养殖笼提离水面,应尽量减少作业次数和时间,避免在严冬和高温条件下进行这项工作。

3.确保安全

养成期间,由于扇贝个体不断长大,需及时调整浮力,防止浮架下沉。要勤观察架子和吊绳是否安全,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风是扇贝养殖中一项重要工作,狂风巨浪会给扇贝养殖带来巨大损失。夏季、严冬,特别是大潮汛期间,遇上狂风,最易发“海”,应及时了解天气情况,采取防风措施,必要时可采取吊漂防风和坠石防风。前者是把一部分死浮子改为活浮子,后者是将沉石缚在筏身上,在枯潮时保持筏身不露出水面。

4.换笼

随着扇贝生长和固着生物的增加,水流交换不好时,应及时做好更换网笼和筒养网目的工作。

5.改进养埴技术提高产量

(1)扇贝与海藻套养

贝藻套养中海带或裙带菜采取筏间浅水层平挂,栉孔扇贝采取筏下垂挂。

扇贝与海参混养、栉孔扇贝与刺参混养也是一种增产手段。以网笼养殖栉孔扇贝为主,除了正常放养密度外,再在每层网笼放1~2头刺参,这样亩产干参15千克以上。刺参吃食杂藻,可以起清洁网笼的作用,扇贝的粪便甚至也是刺参的良好饵料。刺参与扇贝同时放入衍养笼和养成笼,不需增加养殖器材。

(2)扇贝与海藻轮养

这是根据海湾扇贝与海带生产季节的不同,利用同一海区的浮绠,一个时期养海湾扇贝,另一个时期养海带。海湾扇贝生长速度快,6月份的苗种至11月便可收获,而海带是每年11月份的苗种至次年6月收获。因此,同一海区,能利用90%面积实行轮养,约10%的面积作生产周期短暂重叠时用。轮养既可改善海区环境,又可充分利用海上浮筏设施,提高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