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健康养殖技术
大黄鱼,俗称黄鱼、黄花鱼和黄瓜鱼,隶属于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随着捕捞技术的提高和捕捞强度的增强,大黄鱼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我国大黄鱼天然产量急剧下降,几近枯竭,从而成为珍稀鱼类,身价倍增。浙江省于1997年开始大黄鱼人工育苗和养殖,1998年迅速进入产业化,成为海水养殖的主要养殖鱼类品种。大黄鱼养殖主要有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两种模式,均取得明显效益。目前浙江省大黄鱼养殖主要采用网箱养殖模式。网箱养殖主要有传统网箱养殖和抗风浪深水大网箱养殖两种,现将其养殖情况介绍如下。
(一)传统网箱养殖
1.网箱养殖区选址
(1)地形及海区条件
要求最低潮位水深在3米以上;海底平坦、倾斜度小,以泥沙底质最为适宜;潮流畅通,流量适中,水体交换良好;可避大风浪;水质清澈新鲜,透明度高;附近无直接的工业“三废”排放及农业、生活、医疗废弃物等污染物排入。
(2)水文气象条件
水温:水温范围为8 ℃~30 ℃,早春鱼苗在水温14℃以上放养为宜,最适水温为20 ℃~28 ℃。
盐度:海水盐度要相对稳定,常年变化范围为18~33,骤变幅度小。
pH酸碱度:以7.0~8.5为宜。
透明度:0.2~0.8米,最适为1.0米。
溶氧量:4毫克/升以上。
流速:海水流速以0.3~0.8米/秒为宜,网箱内流速以0.2米/秒为宜。
2.网箱的设置与维护
(1)网箱布局
养殖大黄鱼的网箱为浮动式网箱,根据网箱大小以及潮流和风浪的不同情况,每100个左右网箱连成一个网箱片,由数十个网箱片分布的局部海区形成网箱区,每个网箱区的养殖面积不能超过可养殖海区总面积的15%。网箱布局应与流向相适应,各网箱片间应留宽50米以上的主港道,数个20米以上的次港道,各网箱片间的最小距离为10米以上,每个网箱区之间应间隔500米以上。每个网箱区连续养殖两年,应收起挡流装置及网箱,休养半年以上。
(2)网箱区的环境卫生
网箱中及台筏架上的生活污水、废弃物、残饵、垃圾、病死鱼等不得直接丢弃于海区,各网箱片应设收集容器予以分类收集,各网箱区应配备船只专人负责收集废弃物进行专门处理。
3.网箱的选择
(1)网箱规格一般为(3.0~6.0)米×(3.0~6.0)米×(2.5~3.0)米。
(2)网箱的网衣以无结节网片为宜。
(3)网目放养全长25~30毫米鱼苗,网目长为3~4毫米;放养全长40~50毫米鱼苗,网目长为4~5毫米;放养全长50毫米以上鱼苗,网目长为5~10毫米。
4.鱼苗运输
根据运输距离长短和鱼苗的个体规格大小而定,活水船运输密度为1.5万~6.0万尾/米3;充氧塑料薄膜袋(规格为0.4米×0.8米)包装运输宜在15℃以下进行,每袋200~1 000尾。
5.鱼苗放养
投放鱼苗选择在小潮汛期间,水质新鲜,平缓流动时为宜。低温季节选择在晴好天气且无风的午后,高温季节宜选择在天气阴凉的早晚进行。全长25毫米的鱼苗,放养密度为1 500尾/米3左右,随普鱼体的长大,密度逐渐降低。
6.饲料种类
刚入网箱的鱼苗可投喂适口的配合饲料、新鲜鱼贝肉糜、糠虾、解冻后的大型冷冻桡足类等。25克以上的鱼种可直接投喂经切碎的鱼肉块。
7.饲料投喂
采用少量多次、缓慢投喂的方法。刚入网箱时,每天投喂3~4次,以后可逐渐减少至2次,早晨和傍晚各投喂1次。全长30毫米以内的鱼苗,在20℃以上时,鱼贝肉糜日投饵率为100%左右,随着鱼苗长大,逐渐降低投饵率。
8.日常管理
(1)换、洗网箱
在高温季节,网目长为3毫米的网箱隔3~5天应进行换洗,目长4毫米的网箱隔5~8天换洗,网目长5毫米的网箱隔8~12天换洗;网目长10毫米以上的视水温情况在15~30天进行换洗。同时,对苗种进行筛选分箱和鱼体消毒。
(2)其他管理
每天定时观测水温、盐度、透明度与水流等理化因子以及苗种集群、摄食、病害与死亡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并详细记录,做好养殖日志记录。
(二)深水网箱成鱼养殖
1.深水网箱类兜
(1)重力式全浮网箱
重力式全浮网箱基本都是圆形,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材料,底圈用2~3道250毫米直径管,用以网箱的成形和浮力,可载人行走。上圈用125毫米直径管作为扶手栏杆,上下圈之间也用聚乙烯支架。该类型网箱逐渐向大型化发展,现阶段主要规格的直径为25~35米,即周长为78.5~110.0米,最大的周长已达120米,甚至180米,深40米,可养鱼200吨,最大日投饲量6吨;另外,最大的橡胶管网箱—八角形网箱每边长已达20米。PE-50的相对密度为0.95,可浮于水面,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设计性能为:抗风能力12级,抗浪能力5米,抗流能力小亍1米/秒,网片防污6个月。
(2)浮绳式网箱
该种网箱是浮动式网箱的改进,相比之下,具较强的抗风浪性能,日本最早使用。首先,网箱由绳索、箱体、浮力及铁锚等构成,是一个柔韧性的结构,可随风浪的波动而波动,具有“以柔克刚”的作用;其次,网箱是一个六面封闭的箱体,不易被风浪淹没而使鱼逃逸。柔性框架由两根直径2.5厘米的聚丙烯绳作为主缆绳,多根直径1.7厘米的尼龙绳或聚丙烯绳作副缆绳,连接成一组若干个网箱软框架,再用直径1.0厘米的尼龙绳或聚乙烯绳作浮子绳,用于固定浮力,并将其固定于框架的主、副缆绳上。浮子的间距为50~100厘米/个,并在主缆的两端各固定一个大浮体。
2.网箱养殖海区选址
(1)地形及海区条件
网箱养殖海区选择要符合有关海区功能区划和发展规划要求;无工厂排污影响;充分估计强台风、大风浪的破坏力,以有自然屏障的海区为宜,要避开海沟;海区大干潮最低潮位水深应大于9米;底质以泥或泥沙为宜,锚泊范围内不能有暗礁(石)及大型硬质沉降物。
(2)水文气象条件
水温:水温范围为8 ℃~30 ℃,最适水温为20 ℃~28 ℃。
盐度:海水盐度要相对稳定,常年变化范围为18~33,骤变幅度小。
pH:以7.0~8.5为宜。
透明度:在0.3米以上。
溶氧量:4毫克/升以上。
流速:一般大潮最大流速不大于1.1米/秒。
3.网箱布局
一般以10口网箱串联为1排,2排并联为1组,顺流布局,口间距8米以上,排间距10米以上,组间距纵向60米以上,横向50米以上。
4.鱼种选择
鱼种应选择健壮活泼、游动正常、体表完整、体色鲜明、体形肥满、规格整齐的个体。
5.鱼种运输
(1)运输方式
长距离、大批量的鱼种运输,大多数采用活水舱充氧运输;中、短距离运输,视鱼种数量、个体大小,可采用敞口容器充氧运输。
(2)运输前准备
①消毒:先将所有的工具进行消毒,再对鱼种进行药浴消毒。
②停食:运输前鱼种应停食1~2天。
③锻炼:需拉网密集锻炼1~2次,以增强鱼种的体质,适应运输环境。
③分苗:分出大小,以便同样大小个体在同一网箱内。
(3)运输注意事项
①运输应选择低温凉海天气;夏季天气热,气温高,最好在早上、傍晚或夜间运输,运输控温与水温差别不能太大。
②鱼种在过数、搬运节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细致,防止机械损伤鱼体。
③在运输过程中,要及时充气增氧,密切注意鱼种的活动状况及水温变化,发现死鱼应及时捞出。
④鱼种进箱前,若水温相差太大,应通过逐级升温或降温暂养;外地采运的鱼种,若两地盐度相差太大,应在池子中逐级淡化或咸化后方可放进网箱养殖。
6.苗种放养
(1)放养时间
放养时间尽量选择在小潮平潮时刻。低温季节在晴天午后,高温季节在早上或傍晚进行。
(2)放养规格
鱼种的放养规格原则上以鱼体不能钻过网目为标准。大规格鱼种,其抗风浪、抗疾病及适应环境能力相对较强,所以放养大规格鱼种,有助于提高鱼种成活率。一般情况下,放养鱼种尾重的规格以100克、150克、200克较好。
(3)放养密度
一般1口规格为13米×13米×8米的浮绳式深水网箱,可放养规格为100克左右的鱼种15 000尾左右。
(4)放养操作
放养前鱼种应用淡水浸浴3~10分钟或用10~1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10分钟,放养时,要小心操作,尽量避免损伤鱼体。
7.鱼种筛选分箱
鱼种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后,随着个体生长,密度过大,须定期进行分箱处理,按鱼种规格大小,体质强弱分开饲养,以防饲料不足时弱肉强食。
8.投饲管理
(1)饲料种类
网箱养鱼所用饲料,通常有新鲜饲料、冰冻饲料及配合饲料。具体选择哪一种饲料,应视养殖鱼类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
(2)饲料颗粒大小
应根据鱼体大小而定,小规格个体的鱼种,应投喂鱼肉糜或适口的小颗粒配合饲料;中等规格、大规格个体的鱼种,可投喂适口的鱼块或配合饲料。
(3)投饲时间及次数
一般应在平潮或潮流缓时投喂。对于潮流较缓的海域,应实行定时投喂,高温季节应在日出前、日落后投喂,低温季节应在日出后、日落前投喂。一般夏秋两季水温高,鱼类的摄食和新陈代谢旺盛,可每天投喂2次;冬春季节水温低,可每天投喂1次。鱼种期间,投饲次数多些,而成鱼期间,投饲次数少些。
(4)投饲量
网箱养殖鱼类的日投饲量,应根据水质、水温、鱼的摄食情况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情况下,鱼种期间的日投饲量为鱼体质量的5%~10%;成鱼期间日投饲量为鱼体质量的1%~5%。遇大风浪、水质恶化及恶劣天气时,应少喂,甚至停喂。
(5)投饲方法
①撒投
撒投即边投料边摄食,食完再投,多吃多投,少吃少投,直至鱼群不再上浮争食,开始游散时停止投喂。
②搭饲料台投喂
对浮性饲料,可搭浮性饲料框,沉性饲料一般设饲料篮。开姶投喂时,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使鱼类养成到饲料台摄食的习惯。
9.日常管理
(1)检测
对于水体的一些主要理化因子,如水温、盐度、pH、溶解氧等,要做到定期检测,同时结合每天的投饲、吃食及病死鱼情况,做好养殖记录。
(2)测量
周期性地对鱼体进行抽样测量,记录体长、体重,算出阶段饲料系数,作为调整投饲量的依据。
(3)检查
经常观察鱼群摄食、游动及残饵情况,同时还要做好一系列安全检查工作,包括检查网具是否破损,是否有逃鱼;检查连接网箱的绳索有否松动脱落等。
(三)病害防治
大黄鱼养殖的常见病害主要有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营养缺乏引起的疾病、药物中毒症和生物敌害五类,包括弧菌病、烂鳃病、肠炎病、白点病等近20种,并且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新的病害还在不断地产生。鱼病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其综合预防措施如下。
①对采购的鱼种,须进行检疫,把好质量关,严禁收购患病鱼种;②切忌投喂变质不新鲜甚至腐烂的饲料;③定期投喂药饵,投饵做到定时定量细心投喂;④控制海域和网箱的放养密度,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每日观察鱼群活动情况,建立鱼病信息档案,发现病鱼及时治疗;⑤妥善处理病死鱼,对网箱中漂浮的病死鱼应及时捞出,集中掩埋或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