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养殖池塘的生产力

二、综合养殖池塘的生产力

根据水域类型的不同,其生产力的研究方法有多种。池塘生产力可用年或季节净生产量作为其生产力的估计值,也可用测定日最大生产量作为其生产力的表征值,还可用统计方法建立环境参数与生产力关系的经验公式加以估算。大型养殖水域生产力的估计,可根据饵料生物量或初级生产力推算,也可根据鱼产量与某些非生物变量的相关性来估计,还可使用等级法评估其生产力。下面仅介绍本书作者及团队关于海水池塘中国明对虾综合养殖模式的生产力研究结果。

王岩等(1998)在山东海阳使用了26个25 m2陆基围隔研究了中国明对虾与红罗非鱼混养系统的生产力。对虾设三个密度,红罗非鱼设4个密度,每一处理两个重复,实验期间不换水。实验持续95天。

实验结果表明,红罗非鱼放养对中国明对虾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但是,当对虾的放养密度增至6.0尾/m2和7.5尾/m2时,混养红罗非鱼水体中对虾出塘规格和产量比单养对虾规格和产盘分别提高了6.23%~10.83%和20.15%。

在该实验的放养密度范围内,对虾的密度对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当对虾的放养密度为4.5尾/m2和6.0尾/m2时,对虾的出塘规格差异不显著,但当对虾密度增至7.5尾/m2时,其生长速度减缓,规格下降。对虾密度为6.0尾/m2时,其平均产量最高,为513.4 kg/hm2

实验结果还表明,对虾密度较低时(4.5尾/m2),以单养对虾(1号围隔)的生长速度最快,成活率最高,当然产量也最高。这说明对虾放养密度低时,红罗非鱼对中国明对虾生长无显著影响。而当对虾密度增大到6.0尾/m2时,对虾的生长速度随放养红罗非鱼密度的增加而加快,成活率和产量也逐渐增高。当红罗非鱼放养生物量高于300 kg/hm2时,对虾的生长速度、成活率和产量显著提高。

通过对罗非鱼不同放养方式对中国明对虾的影响表明,散放红罗非鱼对鱼的生长有利,但对对虾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散养的罗非鱼会与对虾争抢饲料,并可能会伤害对虾。

通过实验期间各处理中对虾净产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每一处理在实验早期(虾规格较小时)平均日净产量较低,后期较高。单放养对虾75 000尾/hm2和放养对虾60 000尾/hm2并配养红罗非鱼3 200尾/hm2的两个处理,对虾在8月25日的净产量最高,达1.11 g/(m2·d)。

在投饲不增氧的情况下,放养体长2~3cm的对虾60 000尾/hm2和体重75~100 g的红罗非鱼3 200尾/hm2时,对虾生长较快,成活率和产量最高,毛产量为585.5 kg/hm2,净产量为552.4 kg/hm2;不同养殖结构下对虾的生产力差异很大,范围为0.50~1.11 g/(m2·d)。最佳养殖结构下对虾的生产力最高可达1.11 g/(m2·d);从以上结果还可以看出,生产力与养殖结构有关,对虾与红罗非鱼的配比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如果用生物量最大变化率标准评定,该养殖方式下池塘的对虾养殖生产力为1.11 g/(m2·d);如果用实验期间最大净产量标准评定,该池塘对虾生产力为552.4 kg/hm2。1.11 g/(m2·d)只具有生态学意义,其含义是如果95天都以此速度增长,净产量可达1054.5kg/hm2,在现在的养殖模式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理论预期。

我们还进行了中国明对虾—红罗非鱼不投饲养殖,以及中国明对虾—海湾扇贝、对虾—红罗非鱼—缢蛏养殖结构生产力的研究,其结果是,生产力还与养殖方式、养殖种类关系密切。投饲半精养条件下(不增氧)对虾—红罗非鱼—缢蛏的最佳养殖结构的对虾生产力可达1.24 g/(m2·d)。另外,放养密度更高的凡纳滨对虾—青蛤—江蓠混养结构的生产季节平均生产力可达2.68 g/(m2·d)。

必须指出,该实验中得出的生产力,只是以对虾来估计的,而不是把综合养殖在一起的其他种类都计算在内的总生产力,如果将对虾—罗非鱼—鲈鱼养殖系统中的罗非鱼与鲈鱼的生产力加在一起,可以达到3.59 g/(m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