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水产养殖业的战略构想

五、新世纪水产养殖业的战略构想

(一)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水产养殖业都有“发展—滑坡—调整—持续发展”的经历。“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人地系统优化的新思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和统一。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相支持的战略目标,可以采取适当的技术、经济等措施控制并解决环境问题。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环境的破坏,关键是采用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由此可见,困难与机遇并存。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对虾和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产业滑坡对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教训深重;另一方面,也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氛围。

(二)立足基础研究,强化高新技术的应用

研究和开发的理论和技术包括:新的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对现有养殖种类(群体)的种质评价、养殖生物异常大批死亡的病因和防治技术、养殖系统营养动态和自污染的规律、养殖生态系统养殖容量的评估与生态环境调控和新型养殖设施(备)和水质调控技术的研制与开发等。

新型养殖设施或设备是未来工程化养殖和离岸设施渔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新型的养殖设施或设备至少包括两方面。陆上工程养殖系统: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环境控制设备,水处理循环设备,专家管理系统等;离岸深水设施渔业系统:抗风浪深水网箱、深水平台、自动投饵清污系统及环境监控设备等。

(三)实施良种工程,不断推出养殖新良种

实现养殖对象的良种化,不断推出养殖新良种,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因种质衰退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是确保我国苗种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选择育种、杂交育种、雌核发育、多倍体育种等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直接诱导三倍体的长牡蛎和通过四倍体与正常二倍体杂交而获得的三倍体长牡蛎都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

基因工程的应用潜力在不远的将来可望给海水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和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其技术难度大,经费投入高,但其意义重大。因此,国家应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为实现未来养殖对象的良种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从平衡水域各产业的需求出发,调整现有养殖区养殖结构、规模与布局

目前,我国各地已开始对养殖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在有些海区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进一步调整,合理布局,积极开展生态养殖和工程化养殖,在提高产品档次,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减轻养殖对水域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保护和修复湖泊、海湾等脆弱生态系。

为了实现水域各产业的平衡发展,在基本满足出口和内需的情况下,现有的养殖区将会逐渐缩小,而离岸生态设施渔业、潮上带和陆地工程化养殖的产量将会有较大地提高。鉴于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现状,近期内可能有多种养殖模式并存:生态养殖和池塘工程化养殖。

(五)集成现代生物和工程技术,实施陆地和潮上带工程化养殖

陆地和潮上带工程化养殖主要包括鱼类、虾蟹类以及其他海珍品的生态工程化养殖。其发展前提是现代的养殖设施,生长快、抗逆能力强、肉质好的良种,高效水处理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逐步建立大型的“养殖工厂”,大幅度提高养殖单产和经济效益;同时从环境清洁工程的角度出发,有效地控制养殖污染,减轻养殖污染对水域的环境与资源的破坏,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益。可以预测,陆地和潮上带工程化养殖的前景十分诱人。

(六)以养殖生态学理论和现代工程技术为基础,大力发展浅海离岸设施渔业

据调查,目前已利用养殖的浅海海区水深均在15 m以内,而贝藻类养殖主要利用这类海区,环境优良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上述海区均得以较早开发,而这些海区也是陆源污染最为集中的海区。为了实现新世纪我国浅海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减轻贝类等养殖对近岸海区的影响,养殖范围必须向外方发展,实施离岸设施渔业。未来的离岸设施渔业将采取先进的养殖和工程技术与设施,养殖区域将拓展到20 m水深的海区,局部可达30~40 m水深的海区(如长岛等)。

必须加强“离岸养殖”工程技术的研究,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在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利用“离岸养殖”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高其本身的经济效益,解决养殖成本过高等问题。

(七)从改善我国人口营养结构出发,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近年来,我国海洋药物和天然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应用得以充分重视,而高品位的海产食品加工业发展势头不足。尚需投入高科技含量,创建品牌产品,扩大销售市场。另一方面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人民的食物营养结构亟待改善,如缺碘等,这一现状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和学者的深思。我们认为必须立足出口,扩大内需,调整和提高我国海产品加工业的产品质量、产业结构、档次和规模,并由此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