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道式流水养殖模式
跑道式流水养殖是20世纪末欧美国家首先兴起的一种半封闭系统养殖模式。其特点是养殖池矩形,宽度较窄,而长度较长,通常水深较浅,正如名称所言,水在养殖池中快速通过,水一端流进,从另一端流出。由于在该系统中的水流交换远高于普通池塘养殖,因此其单位产量也可以相对提高。但在这种流水式环境中,密度增加也是有限的,一旦生物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中,维持运动消耗的能量超过了用于其自身的增长,产量增长就达极限了。跑道式流水模式最初用于养殖鲑、蹲鱼类等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鱼类,以后也普遍用于鲇鱼等其他品种,也可以养虾。流水系统的关键是流速,而流速取决于水温、养殖密度、投饵率等。理想状态是整个养殖系统通过水的不断流动能够自身保持洁净,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困难,因为过大的流速需要消耗大量电能,而且也会导致养殖生物处于应激状态。因此水流速度应该调整到水从养殖池一端流向另一端时,水质能基本稳定,尤其是到末端时,仍能达标。
流水式养殖优点还是很明显的,一是密度大,产量高;二是因为养殖面积较小,所以投喂、收获等管理较方便;三是因池水浅,水流快,水质明显比池塘好,出现问题容易被发现和处理。这一模式的缺点也很突出,就是维持又大又快的水流所导致的能耗费用。为解决水泵耗能问题,降低费用,设计了一种阶梯式流水养殖模式(图3-7)。将几个养殖池设计排成系列,形成阶梯式(瀑布式)落差,水从最高位池子进,利用重力作用,自然流到第二、第三及后面的池中。各个池子间的高度差取决于流水的速度需要以及养殖生物对水质的要求。落差越大,流速越快,但建设难度和成本也越高。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水流经过一系列养殖池,越到后面的池子,水质越差。养殖密度越高,问题越严重,除非流速足够。另外一旦一个养殖池发生疾病,整个系列池子都被波及,无法隔离。

图3-7 阶梯式流水养殖模式示意图
与阶梯式流水模式不同的是平行式流水模式。所有跑道式养殖池平行排列,各自从同一进水管进水,排出的水又汇总至同一条排水管(图3-8)。虽然进水总管的进水量相当大,但却可以有效避免阶梯式流水模式的弊端。
还有一种称为圆形流水模式。它与上述两种模式不同之处是水从养殖池流出后并不直接排出系统。而是在系统中循环较长一段时间。这种模式与圆形水槽相似,所不同的是流水式模式水较浅而已。它适宜养殖藻类,因为光合作用的需要,浅而且流水更适宜单细胞藻类的大规模培养。这类养殖池的池壁通常用涂料刷成白色,更有利于池底部反光,增加水中光强。

图3-8 平行流水跑道式水产养殖池
跑道式流水养殖池一般用水泥建筑,也有用土构建的,但由于水流速度较大,池壁容易冲垮,因此如果用土构筑,最好用石块等加固池壁。木板、塑料、玻璃钢等材料也可以用,但规模较小,适宜在室内及实验室科学研究用。
还有一种流水式养殖模式称为垂直流水模式,在垂直置立的跑道式养殖池中间设置一根垂直进水管,水从顶部压入,接近底部时,从水管的筛网中溢出,带动池水从底部往上层运动,并从接近池顶部的水槽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