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海水池塘养殖主要以潮间带为开发区域,通过在此区域构筑鱼池进行养殖的一种集约化养殖方式。我国明代已有在潮间带凿池养殖鲻鱼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产虾类养殖发展迅速,成为海水池塘养殖的重要对象,我国的海水池塘养殖也是从此时开始大规模迅速发展起来的。
从目前全国海水池塘养殖整体情况来看,各地养殖品种及模式的区域性差异较大,主要由沿海水文环境、底质条件和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决定。目前我国海水池塘养殖种类主要有甲壳类、鱼类以及一些特色养殖品种,如刺参、海蜇等,其中,甲壳类主要有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脊尾白虾、锯缘青蟹、梭子蟹;鱼类有鲻鱼、鲈鱼、舌鳎和鲷类等。而以甲壳类为主养对象的池塘面积占海水池塘养殖面积的8成左右。
随着海水池塘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近几年水产养殖病害日趋严重,水产品的药物残留问题日益突出,养殖废水的外排造成水体污染,已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人类的健康和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行海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海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就是从改造生态环境和养殖基础条件入手,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科技手段、生物技术、免疫技术等高新技术,使用微生物生态制剂、无公害渔药、优质饲料和绿色水产生物饲料添加剂等环保产品,进行集成组装运用于海水池塘养殖生产,从而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养殖环境良好,逐渐改变过去以消耗自然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养殖方式,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效合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投入品管理,确保苗种、饲料、药品等没有药物残留;二是养殖过程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案,促进养殖对象健康、快速生长,同时减少养殖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关键技术措施包括合理的养殖模式(品种、规格、数量的搭配)、水质调控和疾病防治、饲料合理投喂等。
随着海水池塘的综合养殖受到重视,多品种生态养殖模式在各地涌现,并得到快速发展,改变了以往对虾单养为主的养殖模式,有以梭子蟹为主的虾、蟹、贝立体养殖的,有以优质贝类为主的贝、虾、鱼混养的,有以对虾为主的虾、蟹、鱼混养的,还有以优质鱼为主的鱼、虾、蟹混养的。这些养殖模式的共同特点,都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食物链原则,将不同食性、不同生活水层的鱼、虾、蟹、贝经过统筹兼顾、合理筛选、优化组合,进行同池养殖,从而充分利用养殖水体、底泥和饵料资源,达到共生互利,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这是海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的新阶段。
在养殖过程中要求科学确定水域养殖容量,推广使用生态健康的养殖方法,规范养殖苗种、饲料、药品的选用,要选择优质的苗种、优质的饲料,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渔药和疫苗,积极发挥渔业的生态功能,通过生态养殖增殖办法,促进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海水池塘养殖收成的好坏,池塘条件、苗种质量、饵料质量是基础,日常管理是关键。管理主要包括水质调节、饵料投喂、疾病防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