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鲢和鲤综合养殖结构优化
宋颀等利用池塘陆基围隔研究了草鱼、鲢和鲤综合养殖结构。实验共设置7个处理组,分别为草鱼单养(G)、草鱼和鲢二元混养(GS)、草鱼和鲤二元混养组(GC)、草鱼、鲢和鲤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GSC1、GSC2、GSC3、GSC4。
经过5个月的养殖,草鱼从156g长到660~913g,平均体重达到了745 g,体重增加了4.23~5.85倍。各处理组收获的草鱼规格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草鱼成活率都在90%以上,相互之间差异也不显著。G、GS、GC、GSC2和GSC3处理组的草鱼净产量显著大于GSC4组,其中G组草鱼净产量达到4 766 kg/hm2,而GSC4组的草鱼净产量仅有1 871 kg/hm2,这主要是由于各处理组草鱼放养密度不同所致。
实验期间鲢从74 g长到426~703 g,平均规格达到514 g,体重增加了5.76~9.50倍。GSC1组收获的鲢规格显著大于GSC2组(P<0.05),其他各处理组收获鲢规格间差异不显著。除GS处理组鲢成活率为90.8%外,其他各处理组成活率都在95%以上,且各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GSC4净产量最高,达3 035 kg/hm2,而GSC2的净产量最低,只有1 312 kg/hm2。
鲤在实验期间由82g长到373~493g,平均规格达到了438g,体重增加了4.55~6.02倍。各处理组之间鲤收获规格差异不显著。除GC组仅有一条鲤死亡外,实验期间没有出现鲤死亡现象,成活率基本达到100%。GSC4鲤净产量最高,达到2 264 kg/hm2,GSC3鲤净产量最低,仅为593.3 kg/hm2。检验表明,GSC1和GSC3与GSC2和GSC4组之间鲤净产量差异显著。
饲料系数也是衡量一个养殖系统能否有效利用饲料的重要指标。G组在产量上偏小,且饲料系数又明显大于其他各组,达到了1.8,是GSC2组的1.39倍。混养模式中,以GSC2和GSC4的净产量较高,饲料系数也只有1.3,是比较理想的养殖模式。其他混养组除GSC3外,饲料系数也都为1.4~1.5。
各模式的N、P来源主要是投喂的饲料,投入的N为281~427 kg/hm2,投入的P为15.9~26.2 kg/hm2。N的总利用率为18.8%~40.6%,P的总利用率为11.1%~25.2%,以GSC2组最高,G组最低。N、P总相对利用率以GSC2最高,达到6.97,是最低的G组的3.59倍。N、P利用率以GSC2和GSC4较高,G组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