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水质管理

六、水质管理

(一)养殖用水管理

目前的主要养殖模式为“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深井海水的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养殖鱼的质量。因此,选择适宜的海水井非常重要。岩礁岸断裂带打出的井,井深达80~120米,水质清澈,不含颗粒物,水化学成分与自然海水非常接近,并符合《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01)的要求,周年水温为11 ℃~15 ℃,可视为优质的井水水源。其他沿岸带海水井水质情况如下。

粉泥沙岸带打出的井:如山东莱州,井深为18~22米,水质清澈,基本不含颗粒物,周年水温变化范围为14 ℃~18 ℃。

粗砂岸带打出的井:如山东海阳粗砂岸带打出的井,井深10米左右,水体清浊程度和水温受风力和潮汐影响较大,有时含微颗粒物(细沙)较多。周年水温变化范围较大,为8 ℃~23 ℃,盐度接近于自然海水。

粉泥沙带、卤水区打出的井:如山东昌邑和河北唐山等地粉泥沙带、卤水区打出的井,井深100~1 000米,在同一地区可以打出淡水井和卤水井,按需进行勾兑使用,周年水温变化范围为14 ℃~16 ℃。

养殖的水源可以不同,但都要求水质无污染。抽取的自然海水和井水,可根据水源水质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沉淀、过滤、消毒(紫外线或臭氧)、曝气等措施处理后再入池使用,尤其是地下井水含氧量低(最低的仅为0.2~0.5毫克/升),须充分曝气使进水口的溶氧量达到5~7毫克/升后入池使用。池内按每3~4平方米布气石1个,连续辅助充气,或充纯氧(液氧),使养鱼池内的溶氧量水平维持在6毫克/升以上,出水口处的溶氧量仍能达到5毫克/升。目前工厂化养殖普遍使用的曝气装置,主要有叶轮式曝气机和富氧发生器。前者主要用于入池前的曝气,后者主要用于入池的充气。现在已有不少厂家使用液氧,养鱼效果良好,密度和产量可以成倍提高。

海水和地下井水入池后,应根据养殖品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调节养殖水体的水温、pH、盐度,并创造池内良好的流态环境。

养成池水深一般控制在40~60厘米,日换水量为养成水体的5~10倍,并根据养成密度及供水情况进行调整。日清底1~2次,及时清除养殖池底和池壁污物,保持水体清洁、远离污染。

(二)日常水质管理

1.监测水质因子

养成期间要配齐仪器设备,定时检测水质,每天抽样检测养殖用水的水温、溶氧量、盐度、pH、硫化物含量、氨氮浓度等,注意观察水质的色、味变化。

2.水质调节

主要通过调节水的交换量来控制。一般换水量保持在5~10个量程/天,具体需要根据养殖密度、水温及供水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水温超过适温时,要加大交换量;当水温长期处于适温上限时,应采取降温措施,以防止发生高温反应而导致养殖鱼充血发病死亡。

3.清污

每次投喂完毕可拔起池外排污立管,池底积存的残饵、粪便和其他污物便会随迅速下降的水位和高速旋转的水流排出池外。与此同时,要清洗池壁、充气管和气石上黏着的污物,捞出死鱼。死鱼应集中埋掉或用火焚化。水桶、捞网及其他工具要用漂白粉消毒后备用,做到工具配备到池,专池专用。

4.倒池

为保证池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养鱼池要定期或不定期倒池。当个体差异明显需要分选、密度日渐增大、池子老化及发现池内外卫生隐患时,应及时倒池,进行消毒、洗刷等操作。

5.其他日常操作及注意事项

为了预防高温期疾病的发生,应采取降温措施。如遇短期高温,可加强海水消毒,加大流量,适当减少投喂量,增加饲料的营养和维生素水平等。各个养成池配备的专用工具,使用前后要严格消毒。出入车间和入池前,均要对所用的工具、水靴和工作人员手脚进行消毒。每日工作结束后,车间的外池壁和走道都要进行消毒处理。白天要经常巡视车间,检查气、水、温度和鱼苗有无异常情况,及时捞出体色发黑,活动异常,有出血、溃疡症状的病鱼,焚埋处理。晚上也要有专人值班,巡查鱼池和设备。每天晚上总结当天工作情况,并列出次日工作内容,每月测量生长一次,统计投饲量和成活率,换算为饲料转化率,综合分析养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