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繁殖和发育
(一)性别
贝类一般为雌雄异体,双壳类和腹足类中也有雌雄同体种类。多数雌雄异体种类在外形上不易区分,但在生殖腺发育后,根据生殖腺的颜色比较容易区分。一般雌性性腺颜色较深,呈墨绿色、橘红色,而雄性性腺颜色较浅,多数呈乳白色。某些雌雄异体的贝类性别不稳定,在发育过程中会发生性转换,通常是雄性先熟,在营养条件较好时,雌性比例较高。
(二)性腺发育
贝类的性腺发育分期各不相同,一般分4~6期。如栉孔扇贝分为5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生殖期(排放期)和休止期。
(三)产卵
贝类产卵有直接产卵和交配后产卵等形式。多数双壳类和腹足类的雌雄个体都是直接将成熟精、卵产于水中,卵子与精子在水中受精,经过一段时间的浮游生活之后,发育变态为稚贝,进而长成成贝。直接产卵的特点是:一般雌雄异体,亲体无交配行为,产卵量大,体外受精。自然界,这类贝类大多在大潮期间排放,尤其在大潮夜间或凌晨,潮水即将退干或有冷空气来临时,精、卵排放更为集中。直接产卵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排放一次一般不超过30 min,—次产卵可达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粒。
大部分腹足类和头足类的繁殖方式是交配后产卵,既有雌雄同体,也有雌雄异体。雌雄同体一般不能自体受精。亲体经交配后,配子在体内受精,受精卵排出体外发育。交配后所产的受精卵往往粘集成块状、带状或簇状,称为卵群或卵袋。卵群上的胶粘物质是产卵过程中经过生殖管时附加的膜,对卵子有保护作用。卵群产出后多黏附在基质上。交配后因有卵群或卵袋保护,所以这一类贝类产卵量要少得多,几百、几千粒不等,头足类少的仅几十粒。
(四)胚胎发育
多数贝类为均黄卵(双壳类,原始腹足类等),其他有间黄卵(腹足类)、端黄卵(头足类),其卵裂形式为螺旋卵裂或盘状卵裂(头足类)。胚胎发育过程中一般都要经过贝类特有的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阶段。双壳类等贝类发育到担轮幼虫后就突破卵膜而孵化,在水中游动,此阶段不摄食。而腹足类受精卵在卵袋内发育至面盘幼虫时才孵出。
(五)幼虫发育
双壳类幼虫发育可分为直线绞合幼虫(D形幼虫)、早期壳顶幼虫、后期壳顶幼虫(眼点幼虫)。腹足类幼虫发育可分为早期面盘幼虫和后期面盘幼虫,后者又可以分为匍匐幼虫、围口壳幼虫和足分化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