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病害防治

六、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严禁使用禁用渔药,尽量采用生态防治方法。

(一)鱼病防治

坚持“池塘消毒、食场消毒、饲料消毒、工具消毒”的方法,定期有针对性地预防鱼病,防患于未然。发现病鱼、死鱼及时捞出挖坑掩埋,防止鱼病传播蔓延。

给虾、蟹等甲壳类动物和鲴鱼、黄鳝、泥鳅、蛙等无鳞水生动物施药时,要特别注意使用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如甲壳类动物严禁使用敌百虫等含磷药物。

池塘用水泥板、石块和砖等建筑材料护坡后,隔断了池水与池坡土壤的接触,降低了土壤对药物的吸附作用,因此,要适当降低用药剂量。

用药时不要将药物一次性全部兑水稀释,而要根据水面大小分若干份兑水稀释,使药物浓度在池水中均匀分布。施药时要泼洒均匀,施药后开启增氧机,搅动池水,使药物与池水充分接触、搅匀,达到防治鱼病的目的。

认真记录鱼病防治的过程,主要内容有预防和治疗鱼病的名称、渔药名称、批号、生产时间、生产商,给药方法(药饵投喂、吊袋、全池泼洒等)、时间、器皿、天气情况(水温、气温)、施药人员、治疗效果等。要与前几年同类、同时期相对比,与附近同类池塘相对比,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规律,为做好鱼病防治工作提供技术和实践支撑。

发现病害及时诊断,对症下药,选用刺激性小、毒性小、无残留的渔药,按照《兽药管理条例》和《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的规定使用。

(二)及时消毒

根据鱼病发生规律,通过定期加注新水、开动增氧机、泼洒生石灰(每20天左右泼洒1次,用量为20~30千克/亩)等措施防止病害发生。对放养、分池、换池前的苗种,采用药物进行消毒。工具也要及时消毒,可用50毫克/米3的高锰酸钾、200毫克/米3的漂白粉溶液浸泡5分钟,然后冲洗干净再使用,或在每次使用后曝晒半天再使用。病害流行时每半个月对食场消毒1次,选择晴天,在鱼体进食后,将250克漂白粉加水适量溶化后泼洒到食场及其附近。另外,对饲料、有机肥也要消毒,达到标准后再使用。应用微生态制剂、水质改良剂改善水质和池底。

(三)免疫防疫技术

以草鱼为例:通过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鱼组织浆经高温灭活后制成疫苗,采用背鳍基部肌肉注射的方式,在鱼种放养时,将疫苗注射到需要投放到养殖水体的健康草鱼鱼种体内,使其产生免疫效果,以提高健康鱼种的免疫力和抗病力。疫苗注射时要防止强光照射,以免紫外线对疫苗产生损害。当天打开的疫苗,应当天用完,剩下的丢弃。草鱼种注射疫苗后,应消毒投放。

(四)建立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预报应急系统

首先,建立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制度,通过定员、定点和定种测报,分析病害发生情况、流行趋势,提出病害防治措施;其次,经过多年的病害测报,为病害预报工作培训人员、积累资料、建立数据库和分析处理系统,逐步建立、完善病害预报制度和应急系统,为本地区病害防治工作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把病害预防工作做到病害发生、流行之前,真正做到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预报工作为渔业和渔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