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水产养殖”发展路径

第三节 我国“互联网+水产养殖”发展路径

随着海洋与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的枯竭,水产捕捞量逐年下降,发展水产养殖成为解决动物蛋白质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的水产养殖业在相当广阔的领域里都需要引进分子生物技术和其他先进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可以被阐述为将生物学概念科学地运用到水产养殖的各个领域,以提高其产量和经济效益。生物多样性公约将生物技术定义为“被应用于生物系统、生物体以及其他衍生物,其目的是为了制造新的生物体或改变其形成过程的任何技术”。生物技术所涉及的应用范围很广,它可用于促进水产养殖业的生产和管理。有些生物技术名字听起来时髦新颖,其实很早就开始被人们应用了,比如发酵技术和人工授精。现代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技术密切相关。水产养殖业中的生物技术与农业中的生物技术有许多相似之处。随着知识的发展,水产养殖业更加需要安全有效的生物技术,这对水产养殖业应对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在强调水产养殖技术对保证人类粮食供应安全、消灭贫困、增加收入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把水产养殖技术创新引入水产养殖业可能会带来的种种问题,研究如何保持水产品种的多样性以及新技术对社会和经济的潜在影响等,用负责任的态度研究和利用这一新兴的技术。

水产养殖技术和其他技术创新对水产养殖多样性成功、投资潜力和国际技术交流显示出积极的影响。水产养殖生物技术的发展通过环境和谐,将为生产健康和快速生长的水生动物提供一个手段。改善信息交流,不同地区的科技人员和生产者之间就有关问题和成果进行研讨,将有助于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发展,促进全球水生动物的生产持续增长。

近几年我国主要养殖水产品出塘量稳中略增、供给稳定,多数品种出塘价格稳中有升,饲料等成本有所下降,养殖效益呈企稳回升态势,水产养殖转方式调结构成效初显,但个别品种形势仍不容乐观,寒潮、洪涝等灾情影响较为严重。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2014年全球可供食用的水产品总量为1.643×108吨,其中7.43×107吨来自于水产养殖业。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发表的《2030年渔业展望:渔业及水产养殖业前景》预测,到2030年,直接供人类食用的水产品供应量中将有超过60%来自水产养殖业。然而,进入21世纪,传统的水产养殖业面临着水域环境恶化,养殖设施陈旧,养殖病害频发,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增多,水产养殖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等突出矛盾和挑战,这些问题已成为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造提升传统的水产养殖业,大力发展绿色、环保、节能、循环的环境友好型生态养殖模式,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障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明确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促进水产养殖又快又好地发展,建议我国水产养殖主管部门在“十三五”期间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我国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和新养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