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网围生态养蟹

一、湖泊网围生态养蟹

(一)水域选择及设施建造

1.网围区选择

要求网围区的土质和底泥以黏土结构最为适宜,淤泥层不超过15厘米,底部平坦。常年水深保持在1.2米以上,风浪平缓,流速不高于0.1米/秒;透明度大于30厘米。水产品产地环境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18407.4—2001)的要求,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2)的要求,水草茂盛,以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为主。底栖动物丰富,水质清新,正常水位在80~150厘米。网围面积以20~30亩为宜,根据地形,采用椭圆形、圆形或圆角方形。

2.网围建造

网围结构由聚乙烯网片、细绳、竹桩、石笼和地笼网组成。网围高度应高出常年水深1.5米以上,网目为2.5~3.0厘米。施工时先按设计网围面积,用毛竹或木桩按桩距3~4米插入泥中,显出围址与围形;把聚乙烯网片安装到上下两道纲绳上,且下纲吊挂上用小石块灌制成的直径为15厘米左右的石笼。沿着竹桩将装配好的网片依序放入湖中,下纲采用地锚插入泥中,下纲石笼应踩入底泥。上纲再缝制40厘米高的倒檐防逃网。采用双层网围,外层网目为3.0厘米,内层网目为2.5厘米,并在两层网围之间及网围外设置地笼。

3.暂养区

网围区设一暂养区,以保证养殖河蟹的回捕率、规格,且利于保护好网围内的水草资源。暂养区为单网结构,上设倒网,下端固定埋入湖底,暂养区占网围面积的10%~20%。

4.轮牧式放养

为了保护湖泊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网围养殖区采用轮牧式放养方式。轮牧式放养是湖泊网围养殖技术的创新。轮牧放养方式分为两种形式:其一为年度轮养,即每年空出30%左右的面积作为网围轮休区,进行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优质水草的人工栽培、人工移植和自然康复,同时进行螺蚬等底栖生物的增殖,加速资源的康复和再生,恢复湖泊水体生态环境,第二年再进行放养利用;其二为季节性轮养,即在年初网围内全面移植水草和螺蚬,放养对象先用网拦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随着放养对象和水草、螺蚬等的同步生长,分阶段逐步放养利用。

(二)苗种放养

1.放养前的准备

对网围养蟹危害较大的鱼类有乌鳢、鲤鱼、草鱼等,这些鱼类不但与河蟹争食底栖动物和优质水草,有的还会吞食蟹种和软壳蟹。蟹种放养前,采用地笼、丝网等各种方法消灭网围中的敌害生物。

在网围内清除敌害生物后开始投放螺蛳。螺蛳投放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2月底到3月中旬。螺蛳的投放量为400~800千克/亩,让其自然繁殖。当网围内的螺蛳资源不足时,要及时增补,确保网围内保持足够数量的螺蛳资源。

网围中良好的水域环境和丰富的适口天然饵料是生态养殖河蟹成败的关键,网围内水草覆盖面积应保持在90%以上。水草覆盖面积不足2/3的网围区,应补充种植水草。水草在每年的3月种植,种类以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为主。根据网围内水草的生长情况,不定期地割掉水草老化的上部,以便使其及时长出嫩草。

2.蟹种选择与放养

选择长江水系河蟹繁育的蟹种,同一网围内放养的蟹种,要求性腺未成熟,规格整齐,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指节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并且要一次放足。蟹种放养规格为60~100只/千克,放养密度为300~500只/亩。

放养时间为2-3月。放养应选择天气晴暖、水温较高时进行。放养时先将蟹种经3%~4%食盐溶液浸泡5~10分钟消毒。蟹种先放养于培育区内培育,至4月中旬蟹种第一次蜕壳前,水草生长茂盛时拆除培育区。

3.鱼种放养

为了充分利用水体生态位以及保持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除了主养河蟹模式外,许多湖泊还采取套养部分色种的放养模式。放养种类为鳜鱼或翘嘴红鲌鱼种及鲢鱼、鳙鱼等。放养规格为8~10厘米/尾的鳜鱼或4~10尾/千克的2龄翘嘴广鲌鱼种,鲢鱼、鳙鱼规格为6~8尾/千克。放养量为:鳜鱼或翘嘴红鲌15尾/亩,鲢鱼、鳙鱼30~50尾/亩。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鳞鳍完整,无寄生虫。鱼种放养前也要经3%的食盐水溶液浸泡10~20分钟。鲢鱼、鳙鱼放养时间为2-3月,鳜鱼种放养时间为5-6月,翘嘴红鲌鱼种放养时间为3-4月。

(三)饲养管理

1.饲料种类

饲料分为植物性饲料(玉米、小麦、豆饼、各种水草等)和动物性饲料(螺蛳、河蚌以及小杂鱼等),质量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要求。

2.投喂原则

遵循“四看”“四定”投喂原则。一般上半年投喂全年总投喂量的35%~40%,7-11月投喂全年总量的60%~65%。

3.投喂方法

蟹种放养初期以投喂动物性饲料为主,7-9月以投喂植物性饲料为主,8月中旬后,增投动物性饲料,9月中旬开始,以投喂动物性饲料为主。每天投喂2次,07:00-08:00投喂全天投喂量的2/5;18:00投喂全天投喂量的3/5。每日投喂量为蟹体质量的3%~8%,根据河蟹生长的营养需求和网围区水质及天然饵料的情况进行适当调节,投喂后以20分钟基本摄食完毕为宜,并根据天气、水温、水质状况、网围中水草的数量及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合理调整。黄豆、玉米、小麦,要煮熟后再投喂。鲜活动物性饲料,要消毒后立即投喂。

4.日常管理

经常巡视,观察鱼、蟹的活动和生长情况,并定期进行体表检查,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检查网围设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汛期期间密切注意水位上涨情况,及时增设防逃网。台风季节要加固网围设施,严防逃蟹。检查地笼内是否有河蟹进入,了解河蟹外逃情况,加强防盗防逃管理。及时捞出垃圾、残草、残饵。勤洗网衣,保持网围内外水体交换通畅。水草不足时,及时补充栽种或移植;水草过多时,及时割去移走。记好养殖日志。

(四)疾病防治

网围养殖是在敞开式水域中进行,一般河蟹发病较难控制。所以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应做到不从蟹病高发区购买蟹种,有条件的最好自己培育蟹种。水草投喂前用5%食盐水浸泡3~5分钟。每隔15~30天,用浓度为15毫克/升的生石灰兑水泼洒。保证饲料质量,合理科学投喂,减少因残饵腐败变质对网围水体环境的不利影响。用漂白粉挂袋,不定期对食台消毒。

(五)收获、暂养与运输

河蟹收获时间,从9月下旬至11月上旬。鱼类的收获时间为河蟹捕捞结束后,从11月中旬至12月底。

成蟹采用丝网、地笼网和灯光诱捕。鳜鱼或翘嘴红鲌采用丝网和地笼网捕捞。采用大拉网捕捞鲢鱼、鳙鱼。

将起捕的成蟹放在暂养箱内暂养待售,暂养期间投喂适量玉米等饲料。

将经挑选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蟹,装在蒲包或网袋内,采用干法进行运输。鱼类采用活水车(船)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