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优质珍珠培育及加工技术

一、淡水优质珍珠培育及加工技术

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淡水珍珠养殖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得益于钩介幼虫人工采集技术的突破、稚幼蚌培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专业从事手术操作的女工队伍的形成以及育珠蚌养殖技术的提高,我国珍珠产量得到飞速增加,淡水珍珠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三角帆蚌等种质退化日趋严重、手术操作工人缺乏正规培训、新的技术和工艺难以推广应用、生产管理方式落后,以及我国的珍珠产业协会还不健全、缺乏行业协调和自律等原因,使得我国珍珠品质不高,生产无序,缺乏国际竞争力。所以,从加强优质珍珠亲蚌的选育、手术新工艺和养殖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发挥行业协会的调节作用入手加以改进,可以达到控制珍珠产量,提高珍珠品质的目的。同时,这些问题也是当前珍珠养殖业迫在眉睫、要求尽快解决的现实问题。下面重点从淡水优质珍珠培育及加工技术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河蚌人工育苗技术

由于三角帆蚌具有体大、扁平、壳厚、质坚和便于手术操作的优点,是我国目前淡水珍珠养殖的主打品种,现以其为例进行介绍。

1.亲蚌选择

三角帆蚌的种质资源是提高珍珠质量、降低珠蚌死亡率的物质基础。因此,亲蚌要求选择来自无病区的不同水系,以不同水域的天然野生蚌为优,避免近亲繁殖。一般要求亲蚌年龄在3龄以上,以5~6龄为佳,体重为300~800克、壳长为15~20厘米。要求蚌壳厚实,生长线宽大、清晰,色光亮,呈青蓝色、褐红色、黑褐色或黄褐色等,体质健壮丰满,外鳃完整无伤,两壳闭合力强,喷水有力。

2.钩介幼虫采集

(1)钩介幼虫成熟度的检查

用开口器将贝壳稍稍打开,观察外鳃颜色与饱满度。在饱满的外鳃中,如出现凹陷、鳃瓣膨大松弛,有从白色到淡黄色至深黄色、紫色的明显色变,用针刺破蚌前端的外鳃,取出一点受精卵,如果在操作中觉得有丝状物或絮状物而纠缠不易分开时,说明钩介幼虫已出膜成熟,达到采苗标准。反之,如果拉不成丝,即表明钩介幼虫尚未成熟。

(2)寄主鱼的选择与用量

选择性情温和,游泳缓慢,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鳍条完整无损,取材方便的鱼类。在实际生产中,通常选用年前收购,暂养在池塘的黄颡鱼,规格以50~100克为佳。如鱼体过大,鳃丝、鳍条较硬,不易寄生;如鱼体过小,体质较弱,抗病能力差。寄主鱼用量为每只雌性亲蚌配10~20尾。

(3)人工采苗

①排幼

将确认的钩介幼虫已成熟的雌蚌洗净,阴干刺激1~2小时后,平放在底径约为50厘米、高为20~25厘米的大盆中,每盆以盛放10个为宜,加清水(与池水温度差超过1℃)至刚好淹没蚌壳为准。不久雌蚌排出成团的絮状物,约30分钟,达到一定密度后,取出雌蚌,放入另一个大盆中继续让其排放。

②附幼

用手在大盆中轻轻地搅动水体,使含钩介幼虫的絮状物散开。将寄主鱼放入产苗盆内,每只雌蚌通常放入寄主鱼0.5~1.0千克,进行静水附幼。时间一般控制在10~20分钟,以每尾寄主鱼寄生钩介幼虫800~1000个为宜。附幼过程为防止寄主鱼缺氧,需用一个小型充气泵给产苗盆中充气增氧,附幼后的寄主鱼应及时移放入流水育苗池内培育。

③寄主鱼饲养时间

当钩介幼虫寄生积温达180℃时将开始脱苗,一般需7~16天。具体寄生时间与水温关系见表8-1。

表8-1 钩介幼虫寄生时间与水温关系

img

④脱苗

脱苗1~2天,停止给附幼鱼投食,并将鱼捞出放入盛水的容器内,将育苗池打扫干净,加注新水至17厘米,然后将附幼鱼放回育苗池,待附苗鱼鳃丝及鳍条上的小白点消失,及时捞出寄主鱼。

3.幼蚌培育

幼蚌培育的方式有多种,有笼养、网箱养,实践中一般以笼养效果最好,管理也较方便。其做法是:用宽为2~3厘米,长为42厘米的竹片8根,用宽为2厘米,长为11厘米的竹片4根,分别在竹片两端1厘米处钻孔,然后用铁丝结扎成1个43厘米×43厘米×11厘米的框架,用1块46厘米×46厘米的塑料铺底,再用一块网目为3厘米的聚乙烯网片,缝合于竹框架四周表面,再在网笼底部均匀安装两根与底部等长的底篾,在网笼四角上方安装2根3×6胶丝线吊角。

在幼蚌培育上,以绳、浮子(可乐瓶)组成的吊养方式最好。具体做法是:先将底纲绳每隔一定距离用木桩固定于水底,将浮子按一定距离结扎在面纲绳上,将面纲绳隔一定距离固定在底纲绳上。面纲与底纲互相垂直,然后将网笼悬吊于4个浮子中间。这种方式可使河蚌随水位升降而升降,始终吊养于水的表层。幼蚌培育网笼中要有营养泥,营养泥最好就地取材,以本池肥沃的淤泥加少量发酵后的鸡粪、鸭粪为最好。有条件的还可以加微量稀土。新开池淤泥少,可用船从其他池运来,切不可用粗颗粒的硬泥作营养泥。笼中营养泥的厚度以蚌的个体大小而定,一般略大于蚌的高度。幼蚌放养的密度应根据水体初级生产力和溶氧量来确定,一般每亩可吊放网笼100~120个,每笼放养幼蚌100~150只,一次放足,稀养速成,减少幼蚌分笼的麻烦。幼蚌应吊养在饵料生物量最多、溶氧量丰富的水层。水体透明度大小和水质肥瘦及生物饵料量丰欠有一定关系,根据浮游生物量与透明度的关系,可以得出幼蚌吊养最佳水层为:透明度(厘米)×0.8,池塘透明度小可浅吊,湖泊透明度大,可吊深些。如吊养太浅,高温季节表面水温过高,影响幼蚌的代谢和生长,严重时甚至生长停滞;如吊养太深,生物饵料少。幼蚌孵化出池时,正处于夏天高温,所以放苗应选择早、晚或阴天进行。晴天船上一定要有遮阳物,切忌幼蚌在阳光下曝晒。放苗时幼蚌一定要均匀撒在笼中央营养泥上。放苗后第二天,应检查幼蚌成活率,如营养泥上看不到幼蚌,则幼蚌已入泥;如营养泥上有部分贝壳漂浮,则说明幼蚌有死亡,必须补数。

施肥管理:7-9月份是高温季节,也是幼蚌生长旺季。幼蚌下笼后,前期水质不宜太肥,因幼蚌体质幼嫩,食量也不大。中、后期(3厘米以后)要适当培肥水质,池水要“肥、活、嫩、爽”。观察水体肥瘦,确定施肥力度,保证幼蚌生长需要,前期以泼洒豆浆和施无机肥为主,中、后期无机肥和有机肥相结合。使用无机肥以尿素、过磷酸钙为好,有机肥以腐熟的鸟粪、鸡粪、鸭粪为好。平时应经常检查笼子是否有破损,以防鱼类、水鸭等进笼吃食幼蚌。在有风水域,要检查营养泥是否被风浪冲掉,发现营养泥减少,要及时添加。

4.育珠蚌养殖

待7~8厘米的幼蚌经手术员精心植片和系统化消毒操作后,即成了育珠蚌。育珠蚌一般要养殖3~4年才能采收珍珠。在这漫长的几年中,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珍珠的质量和产量,管理失误,即使幼蚌再好,手术操作再成功,也将前功尽弃。

(1)手术蚌暂养

刚做完手术后的育珠蚌,应放入预先配好的保养液中消毒,以防伤口感染,傍晚再放入暂养水域的笼中。暂养水域要求水质清新,不能太肥,有一定微流水,以利于伤口愈合。暂养期间,不要随意翻动贝壳或将贝壳提出水面和开壳检查,发现死蚌应及时清除。

(2)育珠蚌养殖水域选择

育珠蚌水域一般以池塘或中、小型湖泊为好,水深2米左右。水位太浅(1米以下),水温受气候影响大,不利于饵料生物生长;再则,夏季高温,有时表层水温可超过35℃,造成育珠蚌生长停滞或热昏迷;水位太深(5米以上),底层水温低,影响营养物质循环。水质要肥、无污染,pH为7~8,底质要有一定厚度的淤泥,如有一定的微流水及周围有一定的外源物质流入更好。生产实践证明,三角帆蚌在有微流水的水体中,珍珠产量和质量比在静水体中高1~2倍。

(3)育珠蚌吊养方式

吊养方式以网笼和网夹吊养为好。育珠蚌壳长14厘米以下用网笼养。网笼可采用放幼蚌的网笼,撕掉底部薄膜即可。每只笼子放养量以每只蚌都能平铺接触笼底为宜,开始每笼可放20只左右,以后随着蚌体增长而逐步分稀。待珠蚌长到14厘米后,最好用网夹养殖,网夹用一根长为45厘米、宽为2厘米的竹片及网袋组成。竹片两端钻孔,穿扎吊线,竹片中间用聚乙烯网片做成长方形网袋,网袋长为42厘米、高为15厘米。将蚌腹缘朝上,背缘向下,整齐排列,每个网袋可放蚌3只。后期利用网夹吊养,以控制蚌体营养生长,促进珠质分泌,提高珍珠质量。

(4)育殊蚌吊养密度

吊养密度应根据水体条件而定,池塘水肥,可多吊养。一般网笼养殖阶段为1 000只/亩左右,网夹养殖阶段为600~800只/亩。

(5)育珠蚌吊养深度

育珠蚌应吊养在生物饵料最多的水层。随着蛙体增长,重量增加,吊养的网笼和网夹会有所下沉,这时应采取措施,保持网笼和网夹处于正常位置,根据季节变化调节吊养深度,冬季、夏季可适当深吊,春季、秋季可适当浅吊。

(6)鱼类放养

在育珠水域放养一些吃食性鱼类,既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保持水体生态平衡,又可改良水质,促进池水上下对流,增加溶氧量。可搭养一些草鱼、鳊鱼、鲤鱼、鲫鱼、黄颖鱼及少量鳜鱼和大口鲇等:特别是黄颡鱼、鲴类,能够吃食贝壳和网片上的一些附着藻类,促进育珠蚌的生长,但与河蚌食性有竞争的鱼类应尽量不放。

(7)施肥管理

育珠蚌吊养好以后,关键是施肥,但要注意的是手术蚌吊养后的一周内不应施肥。如果水色达不到要求,可用豆浆投喂,一般黄豆每天用量为1千克/亩,磨浆后分2~3次泼洒,连续5天。如果其他措施到位,施肥跟不上,育珠蚌得不到充足的食物,生长缓慢,外套膜薄,圆珠率低。实践表明,育珠蚌手术后最初几个月的生长速度与珍珠质量有明显关系。手术后育珠蚌伤口愈合快,生长迅速,珍珠形状就好,圆珠率高。所以,在伤口愈合后,应及时进行正常施肥。施肥应根据水质肥瘦、季节变化来确定施肥的力度,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夏季高温应尽量少施有机肥。鸡粪、鸭粪、乌粪是育珠蚌最好的有机肥,含有丰富的钙和活性磷,肥效高,能使育珠蚌生长迅速,珍珠质沉积快,珠光好。具体做法是:将粪粑堆成堆,发酵、腐熟后,均匀泼洒于水中,一般用量为50千克/亩。无机肥主要为氮(素)、鳞(过磷酸钙)和复合肥,在高温季节施用,氮磷肥施用量之比为1∶(2~3),一般用量为5千克/亩。使用时将两种肥料混合加水后泼洒,做到少量、多次、勤施。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维护养殖设施,风浪、水流等可造成网笼(夹)角线断裂、底篾脱落,底纲绳、浮子纲绳断裂,使育珠蚌成堆堆在网笼中或脱落掉入水底,影响蚌的正常生长,发现后及时修复。

(8)蚌病防治

蚌病重在预防,应建立自繁、自育、自养的繁育体系。从外地调蚌,应调查当地蚌的健康状况,如是否来自疫区,是否有蚌病发生和流行,同时掌握蚌病发生和流行规律。手术操作消毒不能大意,育珠蚌应严格消毒,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以保证伤口早愈合和体质的早日恢复。施肥不能过量,要科学合理施肥,有的地方由于施肥不当,造成蚌病发生,引起育珠蚌大批死亡,损失巨大。蛛病发生时,应正确诊断蚌病的类型,对症下药。

5.加强管理

(1)建立一支稳定的技术人员队伍

河蚌育珠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管理工作好坏直接影响珍珠质量。要培养一支懂技术、工作踏实肯干的队伍。人员要有分工,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明确工作职责。

(2)量化工作指标

河蚌育珠从蚌的人工繁殖、幼蚌培育、移殖手术到育珠蚌的管养,有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应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对从事某一环节的人员应有考核,完成了任务,达到工作目标,应给予奖励,做到按劳计酬、优质高薪。管理工作质量提高了,珍珠的质量就有了保障。

(二)珍珠加工技术

珍珠自水中取出,一般应对其进行加工。当然,有些生长得极好的珍珠不必加工,一般只需要用淡水清洗其表面,晾干即可收藏或进行首饰制作,但是被称之为“原珠”的这类珍珠数量甚少,所占比例不到产珠量的百分之一,所以对新采收的珍珠加工,是珍珠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提高珍珠等级、保证质量非常重要。对珍珠加工,我们首先要了解影响珍珠品质的五大要素,分别是珍珠的形、色、照、卷、伤。高水平的加工,就是根据上述五大要素来分别处理,予以加工。我国目前对珍珠加工的方法,主要采用化学原理,用不同的配方除掉珠层的污斑,将珍珠漂得更白、更亮,又避免伤及珠层。

1.去斑

刚收获的珍珠如不及时处理,其表面就会很快蒙上一层白色的薄膜,影响其质量。这是因为珍珠初离母体,突然与空气接触,而处于外套膜与抶层体表的分子链尚未断裂即已氧化而形成的白色薄膜。因此,采珠后应首先用温肥皂水洗涤,其次以软毛刷沾优质肥皂轻刷,再用清水漂洗擦干。对表面受到腐蚀的珍珠,用特制的打光膏进行处理;对泽较暗的珍珠,用一定比例的过氧化氢或稀盐酸处理使之恢复光泽,经盐酸处理后,应放入氨水中中和,再用水洗净、擦干。

2.漂白

漂白可以提高珍珠的色泽、档次,但是珍珠需要穿单孔或双孔,然后用浓度为2.5%~3.0%的过氧化氢纯水溶液,在25 ℃~40 ℃恒温条件下浸泡,隔日更换漂白液一次,如加以辅助剂及稳定剂,其效果更好。不过目前各国、各厂家均有更先进的漂白技术,但都视为商业机密,绝不泄露。

3.着色

着色又称染色、调色,都是为了寻求更高的商业利益,使珍珠的虹彩、白度、亮度用着色方法改进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种类。着色法是较为原始的染色法,用染色剂溶于乙醇内抽空以着色增白。现在还有用紫外线、超声波、激光等先进的染色法,经此加工的薄层珍珠,往往能使低价的薄层珠提高光泽度,并使珠层更结实,佩带的时间更长久。但是染色的技术要求很高,弄不好往往效果适得其反。

总之,通过加工,可使珍珠更为美丽,但是要提高珍珠的五大素质,还应从养殖入手,因为科学的养殖,包括选场、育贝、插核等,都是提高珍珠质量和产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