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综合养殖结构的优化

第二节 水库综合养殖结构的优化

20世纪80年代,水库网箱养鱼十分盛行,人们在获得很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水库水质恶化、大规模死鱼现象。为此,李德尚教授领导的团队探索了网箱中配养滤食性鱼类以改善水质、提高养殖负荷力的工作。

熊邦喜等在山东东周水库利用现场围隔研究了滤食性鲢与吃食性鲤的关系。实验共用围隔30个,围隔水深5 m,容积14.3 m3

A群不放养鲤,其他4个围隔群都以网箱的鱼产量75×l04 kg/hm2为标准,以网箱与水库面积比为0.50%、0.30%、0.25%和0.20%依次计算鲤放养;鲢则按设计的各组鲤放养量的1/3和1/2配养。

34天的实验结果表明,配养鲢不仅可降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细菌的数量和总磷浓度,而且还明显改善了水质。养殖实验持续16天后,各围隔群中配养鲢组的透明度明显大于未放鲢组,其中高配养鲢组的透明度又大于低配养鲢组(P<0.01)。溶解氧与载鲤量呈负相关,也与配养鲢有关。2∶1配养鲢组的溶解氧有高于3∶1配养组的趋势。

各围隔组养鱼学指标的统计结果还表明,配养鲢不仅提高了鲤净产量、生长率、饲料效率,而且还提高了养鱼的总产量(总载鱼量)和效益综合指标。其中3∶1配养组优于2∶1配养组。表明,配养鲢对养鱼效益具有积极作用。

水质测定结果表明2∶1配养组优于3∶1配养组;从各项养鱼学指标和效益的统计则说明3∶1配养组优于2∶1配养组。在水质都符合渔业标准的条件下,3∶1配养组的养鱼学指标和效益都优于2∶1配养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