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鲢和凡纳滨对虾综合养殖结构优化
近年来,随着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试验的开展,凡纳滨对虾的淡水养殖备受关注。我国珠三角、广西、湖南和江西地区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已经有相当规模,东北地区的养殖也初见成效。全国范围内凡纳滨对虾的总产量中淡水养殖所占的比例日趋增大。但是,目前在北方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与南方差距较大。
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不仅有利于减少沿海地区养殖区域的建造和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而且可以降低内陆地区养殖用水成本,调动养殖人员的积极性。所以,本实验选址北方有代表性的山东省作为实验基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草鱼、鲢、凡纳滨对虾的淡水池塘优化复合养殖模式,以期为我国北方淡水池塘养殖模式调整提供科学参考。
该研究在一平均水深1.5 m、面积0.27 hm2池塘中进行。池塘中设置21个64 m2(8 m×8 m)陆基围隔用于实验。每个围隔中设充气石4个,通过塑料管与池塘岸边一个2 kW的充气泵连通,连续充气。实验共设置7个处理组,分别为草鱼单养(G),草鱼和鲢混养(GS),草鱼和凡纳滨对虾混养(GL),草鱼、鲢和凡纳滨对虾按照不同的放养比例混养(GSL1~GSL4),每个处理组设置三个重复。该实验历时154天。
整个养殖过程中水温变化范围为17 ℃~34 ℃,平均水温26℃。水体pH变化范围为7.00~8.42,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体溶解氧变化范围为2.38~10.71 mg/L,各处理间差异也不显著。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水体溶解氧含量逐渐下降,养殖结束时各处理组水体溶解氧值显著低于初始值。G和GL组水体透明度显著低于GS、GSL2、GSL3和GSL4组。
水体总氨氮含量GSL3组显著高于GL组,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GSL3组结束时数值显著高于初始值。水体总碱度、总硬度、硝酸氮含量、亚硝酸氮含量、磷酸根离子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水体叶绿素a含量G和GL组显著高于GSL3和GSL4组,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G和GL组结束值显著高于初始值。
养殖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底泥中总碳、总氮和总磷含量逐渐积累,各组结束值显著高于初始值。养殖结束时,底泥总碳含量(GSL2、GSL4)<GL<(GSL1、GSL3)<(G、GS);底泥总氮含量(GSL2、GSL4)<(GSL3、GSL1)<GL<(G、GS);底泥总磷含量(GSL2、GSL4)<GL<(GSL3、GSL1)<(G、GS),且GSL2组显著低于G组。
收获时,草鱼平均体重、成活率、相对增重率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但GSL2组草鱼成活率最低(88.3%)。草鱼产量GSL2和GSL4组显著低于G、GS和GSL1组,GSL3组显著低于G组,GL组与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鲢成活率较高(93.2%~100.0%),成活率和相对增重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平均体重GSL1和GSL2组显著高于GSL3和GSL4组,GS组和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鲢产量GS组显著高于GSL1、GSL2组,显著低于GSL3组,与GSL4组差异不显著。凡纳滨对虾成活率较低(8.9%~21.4%),GSL4组显著高于其他组,GL组显著低于GSL2和GSL4组。对虾产量GSL2和GSL4组显著高于其他组。总产量GS组显著高于GL和GSL2组,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
各组间投入产出比差异不显著。养殖结束时养殖生物的氮利用率,GSL3显著高于G、GL和GSL2组,GL组显著低于GS、GSL1、GSL3和GSL4组,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养殖结束时养殖生物的磷利用率GSL3组显著高于GSL2组,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饲料转化效率GS组显著高于GSL2组,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
鉴于草鱼放养密度0.77尾/m2时,可以保障出池规格大于1 100 g/尾。因此在该实验条件下,最佳的混养模式为:草鱼与鲢混养比例为草鱼0.77尾/m2、鲢0.45尾/m2;草鱼、鲢和对虾混养比例为草鱼0.77尾/m2、鲢0.23尾/m2、凡纳滨对虾16.3尾/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