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产养殖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种质问题—缺乏品质优良、抗逆能力强的养殖对象
我国水产养殖的生物基本上都是野生型的,未经过家化过程的遗传改良,因而,除保留了野生型对环境温度等变化适应性较强的优点外,更多地表现为对养殖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性,如密度变化、营养条件、病原体的侵害和恶化的水环境等。由于海水养殖野生型种类的种质难以适应逐渐恶化的环境,经过长期密集养殖后易发生大规模死亡。如我国北方土著种—栉孔扇贝等。此外,野生型群体经过数代养殖后,其子代性状分离,可能有一部分个体是对某些环境(病原)的敏感型,易发生死亡,并诱发其他个体的死亡。
2.病害问题—养殖类群单一并长期持续密集养殖,致使病害肆虐
淡水养殖中,由于环境恶化等原因,草鱼等病害严重。在传统海水池塘对虾、滩涂贝类养殖中,养殖种类或类群单一问题由来已久。对虾养殖业进入产业化的长时间内,中国对虾一直是当家种类,只是产业滑坡之后才开始重视生态养殖,强调多元化养殖,继而有了不同种类或类群搭配、不同养殖模式并举的新型养殖技术。目前,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在不同生态类型海区的养殖种类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某海区适于某种生物养殖,其养殖生物量就会严重超过环境负荷,进行掠夺式养殖。局部海区长期结构单一的密集养殖,使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由于超支而贫乏,造成循环过程紊乱和生态失调,致使某些污损、赤潮和病原生物异常发生,而且由于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多样性低,食物链短,能量转化率虽高,但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极易引发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3.环境问题—养殖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
据统计,我国每年直接入海的废水量高达80亿吨。另外,大量富含有机质、无机氮和磷及有机农药的农业污水也流入内陆水体与近海水域,致使养殖水质恶化,严重地影响养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
除了外源污染物的进入外,养殖业本身对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量新增加的养殖设施使养殖区及其毗邻水域流场发生改变,而且,由于养殖设施的屏障效应,使流速降低,影响了营养物质的输入和污物的输出,使陆源污染物得不到及时的稀释扩散,滞留在养殖水域。由于堆积了大量生产加工过程的废弃物等有机物并矿化,使海底和池底抬升,水深变浅,既降低了水域的使用功能,也成为二次污染的污染源。此外,植物性种类有机质的溶出,动物性种类养殖过程中的人工残饵及代谢产物的排放等都对水域环境造成危害。
(二)原因分析
1.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研究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理论和技术已经满足不了实际生产的需要,科研滞后于生产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出现了“产业浪潮”之后的“滑坡”,如对虾和栉孔扇贝等。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多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在海水养殖理论和技术缺乏真正的突破;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和有关部门对海水养殖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和投入经费的不足。因此,要想真正走出困境,增加海水养殖理论研究的经费势在必行。实施海水养殖创新工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优先安排科研项目,优先资助科研经费。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突破一些关键的理论问题和技术措施。就浅海养殖面临的困境而言,我们认为有关科研主管部门应尽快立项,重点支持种质及病害和养殖生态学的研究。
2.缺乏整体开发利用的战略意识
不合理开发加剧人类活动对湖泊、河口和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海水增养殖业尤为严重,在缺乏系统理论和技术研究的情况下,大规模开发,无论布局,还是养殖模式,都缺乏养殖生态学理
论和生态调控等技术的指导。近年来,我国滩涂埋栖性贝类资源的严重衰退,除酷捕滥采外,沿岸带不合理开发破坏滩涂埋栖性贝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栖息地则是最重要的原因。如干旱地区利用昂贵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养鱼;在潮上带大片兴建虾池,利用地下水养殖对虾,发展对虾单一种类的养殖,一方面导致其产业滑坡,另一方面也严重破坏了大片滩涂的生态平衡。虽然获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也造成地下水趋向枯竭,导致局部地面下沉,进而导致海水倒灌,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