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技术要点

二、技术要点

为使养殖户清楚了解盐碱地生态养殖技术的生产工艺流程,图4-1简单列出了有关步骤。

img

图4-1 盐碱地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生产流程

(一)放苗前的水质改造调节

从整个养殖过程看,盐碱水的水质改造调节工作是盐碱地生态养殖技术的准点和关键点。适宜的水质是养殖鱼、虾、鳖等所必需的,但超出正常范围,将对养殖动物产生危害。如碱度,有专家认为,总碱度小于0.3毫克当量/升时,鱼塘生产力低,总碱度在1.5~3.5毫克当量/升范围内时生产力高,而大于3.5毫克当量/升时会产生碳酸钙沉淀,超过7.0毫克当量/升,则对养鱼不利。而对于养殖南美白对虾来说,除了碱度之外,还需要鉴别K+、Ca2+等离子是否能满足对虾生长的需要。因此,放苗前需要对水质进行化验分析,并对照水质标准进行调节改造,使之达到合理的范围。

盐碱水水质调节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结合水质分析和养殖种类需要,及时补充缺失离子或含量不足的离子,调节关键离子的比例,使其达到养殖动物需要。如对虾养殖,如果缺钾,直接补充氯化钾,使池塘内K+的浓度达到相同盐度下正常海水含量的1/3~2/3;②使用专用水质改良剂,降低盐碱水碳酸盐碱度和pH,增加水体的缓冲性能,减少盐碱水体协同致毒的机会。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盐碱地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荐的水质改良剂Ⅱ号、Ⅲ号;③使用有机肥料进行压盐降碱。对于碳酸盐碱度高的池塘,直接补充有机肥料(如发酵粪肥),不但保证营养盐的供应,还有压盐降碱的功效。但对于硫酸盐型池塘,尽量避免使用有机肥,防止增加酸度,降低池底氧化还原电位,使硫化氢积滞和中毒;④正确选择清塘药物。一般盐碱池塘碱度高,常用的清塘药物生石灰易引起池水碱度上升。因此,盐碱地池塘清塘药物,选用漂白粉较好,慎用生石灰。

(二)选择适宜养殖品种和模式

不同的养殖品种,其耐受盐度、碱度的范围不同,应根据盐碱水的性质、拟养殖品种的耐受性及养殖品种市场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实际生产中,如缺乏化验条件,也可将拟养品种进行试水验证,3~5天后,如无不良反应,即可正式放苗养殖。为方便养殖户选择使用,表6列出了部分养殖种类的耐盐碱范围,供养殖户参考。

表4-2 部分养殖种类耐盐碱范围

img

除了选用合适的养殖品种之外,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也是增产增效的途径之一。常用的养殖及品种搭配模式有以下几种。

1.常规鱼80∶20模式(或80∶10∶10)

80%吃食性鱼类、20%滤食性鱼类,该模式以鲤鱼、草鱼、罗非鱼等为主,投喂主养鱼的饲料。

2.鱼—虾80∶10∶10模式

80%吃食性鱼类、10%滤食性鱼类、10%南美白对虾。这是一个盐碱地对虾生态养殖新模式。该模式以鲤色、草鱼、鲫鱼、罗非鱼等为主,正常投放鱼种,饲料投喂主养鱼的饲料,不投对虾饲料。对虾只是副产品,每亩放苗1万尾左右,因对虾价格高,对虾产量占10%,产值可以达到15%。

3.虾—鱼70∶15∶15模式

70%南美白对虾、15%淡水白鲳、15%鲢鱼。这是又一个盐碱地对虾生态养殖新模式。该模式以对虾为主,每亩放虾苗3万~5万尾,亩产量在200千克左右。淡水白鲳是肉食性鱼类,摄食病死虾,起到阻断虾病传播的作用,鱼种规格为80~100克/尾,每亩投放200~300尾,亩产量为70~80千克。养殖过程只投喂对虾饲料,不投喂养鱼饲料。鲢鱼为150~250克/尾,每亩放50~100尾。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虾类对盐碱水要求比鱼类高,一般只可在氯化钠Ⅰ型、氯化钠Ⅱ型、氯化钠Ⅲ型和硫酸钠Ⅱ型水域中养殖南美白对虾,其他水质类型的盐碱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尚无成功经验,养殖户在选择品种时一定要慎重。

(三)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节

盐碱水水质易受蒸发量、地下盐桥等影响,而表现出不稳定性。因此,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节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保持良好的水质,关键是将水的盐度、pH、碳酸盐碱度、营养盐因子和有益微生物等指标,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避免出现“应激反应”,造成对生物的伤害,导致各种继发性疾病发生。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水体浊度和黏度

调节适宜透明度,定期使用沸石粉等水质改良剂和水质保护剂,降低水体浑浊度和黏稠度,以减少有机耗氧量。

2.保证水环境稳定和微生态平衡

定期使用有益菌,稳定水色,保持合理的藻相、菌相系统。定期向养殖水体投放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混合菌等微生态制剂,促进水体的微生态平衡,并根据水色情况,不定期施肥。

3.适量加水

初春后,要注重养殖池塘的蓄水。放苗后,根据条件许可和需要,及时补充新水。每次加水应控制在10厘米左右,以10天加一次水为宜,改善水质,促使对虾蜕壳和鱼类生长。

4.定期消毒

在养殖过程中,应坚持7~10天使用一次消毒剂,减少水中的细菌总数。要注意使用消毒剂时与生物制剂的使用错开5~7天,以免影响生物制剂的效果。

(四)增氧

充足的氧气不仅可满足养殖动物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还可促进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分解转化,对稳定和改善水质、保持微生态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溶氧量就是产量。盐碱地池塘要配备增氧设备,这是非常必需的。一般每亩配备0.5~1.0千瓦,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增加。只有在养殖水体中保持较高的溶氧量水平(5毫克/升以上),才可有效减少生物的发病率,促进生长,提高产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