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水产养殖结构优化的原理

一、综合水产养殖结构优化的原理

我国现行的综合水产养殖模式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主要有通过养殖生物间的营养关系实现养殖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利用养殖种类或养殖系统间功能互补作用平衡水质,利用不同生态位生物的特点实现养殖水体资源(时间、空间和饵料)的充分利用,利用养殖生物间的互利或偏利作用实现生态防病等。依据这些原理建立的综合养殖系统可以实现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是指生态环境中诸物质要素,在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水产养殖生产中所讲生态效益,就是要使养殖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经常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使水域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养殖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环境效益是生态效益的一个方面,是对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环境后果的衡量。养殖水体的环境效益反映的是养殖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即不同的养殖系统对自身及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自然水域,其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其系统能量与物质的输入与输出能保持相对的平衡。

在自养型养殖系统中,人们只需投入苗种,即可利用太阳能和水体的营养物质生产出经济产品。尽管人们可以采取施肥、调控水质等措施提高生产量,但由于其生产力最终受制于太阳辐射能的强度和利用率。该系统每年会随水产品的收获,大量的营养物质(如N、P)等从系统中输出,因而会降低水体的营养负荷。

(二)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所取得的结果,而经济活动的生产环节又是整个经济活动的基础。经济效益反映的是某一养殖系统的经济性能,即该系统在经济上的成本投入与最终收益之间的关系。经济效益的高低,往往是一个生产经营者首先关注的问题。

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有很多,常用的主要有收入(纯收入和毛收入)和产出投入比等。收入值是一个比较绝对的指标,受价格的影响较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变动很大。而产出投入比则为总产出与总成本之间的比例,是一个相对的指标,受地域性和时间性因素影响较小,相对较为稳定。以产出投入比作为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对在不同地区、不同年度的同一养殖系统或不同养殖系统之间都具有较大的可比性。

(三)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保持良好的生态效益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前提。在某项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是正值或负值。最常见的情况是,为了更多地获取经济效益,常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此时经济效益是正值,而生态效益却是负值。生态效益的好坏涉及全局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如果生态效益受损害,整体的、长远的经济效益就很难得到保障。因此,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要维护生态平衡,力求做到既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至少应该不损害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在水产养殖生产活动中,人们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生态效益,致使一些水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给产业和社会带来灾难,反过来也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的综合水产养殖就是为实现生态和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而设计、建立的养殖模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因此,评判这类养殖系统的效益也应采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