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贝类土池育苗
土池育苗是在温带或亚热带沿海地区推广采用的一种育苗方式。该方式不需要建育苗室等各种设施,利用空闲的养殖用土池,施肥繁殖贝类饵料,方法简单,易于普养殖者掌握,培育成本低廉,所培育苗种健壮,深受人们欢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一般土池育苗主要适宜培育蛤类、蚶类和蛏类等埋栖型贝类。
但土池育苗也有一些弊端,如土池面积大,培育条件可控性较差,敌害生物较难防。另外,池塘水温无法人工调控,因此只能在常年或季节性水温较高且稳定的地区开展土池育苗。
1.场地选择
必须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潮汐、水质、敌害生物、道路交通及其他安全保障等因素。底质以泥或泥沙为宜,池塘面积一般在0.5~1 hm2池深1.5 m左右,蓄水水位在1 m左右。池堤牢固,不渗漏,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2.池塘处理
(1)池底处理
育苗前必须进行清淤、翻松、添沙、耙平等工作,为贝类幼虫附着创造适宜的底质环境。
(2)清池消毒
育苗前10天左右进行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和致病微生物等。常用的消毒剂为生石灰(150~250 g/m2)、漂白粉(200 mg/m2、有效氯20%~30%)、茶籽饼(35 g/m2)、鱼藤精(3.5 g/m2)等。
(3)浸泡清洗
清池消毒后要进水洗池3遍以上,彻底清除药物残留。每次进水需浸泡24 h以上,浸泡后池中的水要排干,然后注入新水再次浸泡,重复进行。为防止进水时带进新的敌害生物或卵、幼虫,进水口要设置100目的尼龙筛网对水进行过滤。
3.肥水
由于土池育苗的饵料生物完全依靠池塘天然繁殖,因此在育苗前必须通过施肥在池塘中繁殖足够的生物饵料,这是土池育苗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1)施肥种类
常用的化肥为尿素、过磷酸钙、三氯化铁等,有机肥可用发酵的畜禽粪便,有机肥的效应较慢,但肥力较长,可与化肥搭配使用。
(2)施肥量
一般可按N∶P∶Fe=1∶0.1∶0.01的比例施肥,氮的使用量通常为10~15 g/m2。
(3)施肥方法
通常施肥后3~4天,浮游生物即可大量繁殖。可根据饵料生物的繁殖情况适当增减用量。
4.亲贝的投放与催产
(1)亲贝选择
从自然海区或混养池塘中选择健康成熟的2~3龄个体做亲贝。
(2)亲贝数量
根据种类、个体大小来调整亲贝数量,一般在200~400 kg/hm2。
(3)催产
产卵前,将亲贝撒放在进水闸门口附近,利用大潮汛期进水,受到水温差和流水刺激,可以使亲贝自然产卵。也可以在产卵前先阴干8 h,然后再撒在闸门口附近,经受水温和流水刺激,催产效果更好。若采用经过室内促熟培育的亲贝,再如上述方法催产,产卵效果也很好。
土池育苗的贝类一般属于多次产卵型。当首批浮游幼虫下沉附着后,可以根据亲贝的发育情况,进行第二次催产。方法是傍晚将池塘水排干,第二天清晨再进水,使亲贝排卵、受精。也可以利用室内育苗室进行催产、受精,等幼虫发育至面盘幼虫后,随水移入土池让其自然生长。此方法要注意室内外水温的差异不能过大,同时池塘中要有足够的饵料生物保证幼虫摄食。
5.幼体期管理
土池育苗一般不需要投饵,贝类浮游幼虫依靠摄食池塘内的天然饵料生物,自然生长发育为稚贝。主要管理工作有如下几项。
(1)进排水
前期池塘只进不排,确保之前繁殖的饵料生物不致流失,保持池水各项理化因子稳定。如果需要,可以在幼虫开始摄食初期,投放适量的光合细菌作为补充饵料。幼虫附着后,池水可以大排大进,为贝类幼虫带来海区天然饵料。
(2)施肥
在幼虫附着之前,需定期施肥,加速繁殖饵料生物。
(3)敌害防止
严格管理进水滤网,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池内。随时清除池中的浒苔等杂藻类。
(4)观察检测
日常巡视,检查闸门、堤坝漏水情况。每天定时检测水温,采水样,计数幼虫密度,观察个体大小,摄食、健康状况等。
6.稚贝采收
(1)稚贝规格
当稚贝长到壳长1.5 mm以上时,可以进行刮苗移养。
(2)移苗时间
一般在早上或傍晚进行。池水排干后,进行刮苗,刮出的苗种要先清洗,将稚贝与杂质分开,然后再转移至中间培育池内进行中间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