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贝类健康养殖技术
贝类种类很多,绝大部分可供食用。目前已进行人工养殖的达近百种,主要为海产瓣鳃纲的种类,而其中最为常见、产量较大的是栖息在潮间带滩涂的品种,如文蛤、青蛤、缢蛏、蛤仔、四角蛤蜊、毛蚶等。
滩涂贝类大多数潜居于潮间带或潮下带滩涂泥沙底质中,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食,食物链短,是最有效率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为海鲜市场的主打品祌。我国有约2亿亩近海滩涂,发展滩涂贝类养殖空间大、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
滩涂贝类健康养殖技术相对于传统养殖技术与管理,包含了更为广泛的内容。不仅要求有健康的养殖产品,以保证食品安全,而且养殖生态环境应符合养殖品种的生态要求,养殖品种应保持相对稳定的种质特性。
随着滩涂贝类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从粗放型的封滩护养、移殖增养殖、围网养殖,逐步发展到池塘精养、池塘多元健康养殖模式,养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效益大大改善。
(一)滩涂养殖模式
海区滩涂养殖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等优点,是目前滩涂贝类最主要的一种养殖方式。
1.环境条件
(1)潮区
选择潮流通畅、水质清新、底栖硅藻丰富的中潮区下部至低潮区中部滩涂。该区域一般潮流畅通,饵料生物丰富;退潮露滩时间适中,便于管理及采捕作业。
(2)底质
滩涂平坦,稳定,不板结。文蛤养殖滩涂的底质,含砂量以70%以上为宜;青蛤、缢蛏等养殖滩涂的底质,以砂泥质为宜。
(3)盐度
大部分滩涂贝类喜栖息干河口附近海区,对盐度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在海水相对密度范围为1.010~1.025(盐度相当于12.85~32.74)的海水中均能正常生长。
2.苗种播放
(1)苗种规格
文蛤苗种以2.5~3.0厘米为宜;青蛤、缢蛏苗种以2.0厘米左右为宜;蛤仔、泥蚶苗种以0.5~1.0厘米为宜。
(2)投苗密度
以30粒/米2左右为宜。
3.日常管理
及时清除养殖滩面上的鱼类、蟹类、螺类等敌害生物。台风季节发现贝类堆积,要及时疏稀。如局部发生死亡,应及时拣除死壳,并用漂白粉等消毒滩面,防止或延缓病害扩散。
(二)围塘养殖模式
1.池塘条件
(1)池形与大小
池塘的结构以能提供贝类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原则,一般以长方形为好,面积为30~60亩,可蓄水1米左右,进、排水方便。
(2)底质及处理
养殖青蛤、缢蛏、泥蚶等的池塘底质,以沙泥质为宜;养殖文蛤的池塘底质,要求含砂量在70%以上,如原池塘底质含砂量偏地低,可适量加入细砂。
在苗种投放前,要清除淤泥、杂物,翻耕池底20~30厘米,消毒曝晒后碾碎、耘平,使底质得到消毒、改良,利于贝类钻栖。清池消毒常用生石灰、漂白粉等。
(3)水质
要求无污染,海水相对密度范围为1.010~1.025(相当于盐度为12.85~32.74);pH为7.5-8.5。
2.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为使池塘养殖的贝类能及时摄食到充足的生物饵料,应在池塘消毒处理后及时施肥,培养基础生物饵料,然后再播放苗种。常用的肥料有鸡粪、牛粪及无机肥。每亩可施发酵鸡粪100千克左右。若自然海区水质较肥,单胞藻饵料丰富,可适当减少施肥量。
3.苗种播放
(1)苗种规格
应以不小于滩涂养殖的苗种规格为宜。
(2)投苗密度
根据池塘条件及养殖管理水平,投苗密度可达50~100粒/米2。
4.日常管理
(1)勤换水
滩涂贝类通常潜居于底质中,是固定被动摄食的。池塘若换水少,水流动慢,贝类的大量摄食会引起局部缺饵,因此,若加大换水量,局部缺饵的情况就可得以改善。所以,在养殖过程中,特别是中、后期要勤换水,使养殖水体保持动态平衡,突出一个“活”字。
(2)适量施肥
在自然海区水质较瘦时可能会造成单胞藻类饵料的不足,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量施把,培养基础生物饵料以利于贝类的生长。
(3)水温调节
贝类的存活生长与水温密切相关,在适温范围内,生长速度随水温上升而加快。但水温过高、过低,都会导致其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可以通过加大水流量或提高池水水位的调节方法,以稳定池底层的水温。
(4)盐度调节
养殖水体的盐度对贝类的存活生长亦有相当影响。在大暴雨前,可通过提高池内水位釆稳定池塘底层海水的盐度,以防盐度剧降而对养殖对象造成不良影响。
(5)病害防除
进池海水要经过网拦过滤以防止嘏虎鱼、蟹及玉螺等敌害生物进池,若发现则要及时消除;及时捞除池内的水云、浒苔,以免其过度蔓生而对贝类造成危害。
(三)生态养殖模式
1.虾贝混养
指利用对虾养殖池塘,底播滩涂贝类苗种进行养殖。一方面对虾的残饵和粪便等可提供给贝类丰富的基础生物饵料,另一方面虾池较稳定的水质因子可提供贝类适宜的生长环境。
养殖技术要点如下。
(1)混养的贝类一般在虾苗投放前播种。
(2)贝类苗种的投放密度依池塘条件而定。如果虾塘的生态调控能力强,可承载较大密度的虾,投饵多,初级生产力高,贝类的放养密度可大些。反之,就应当放低贝类苗种投放密度。
(3)虾池较高的水深,有利于提高虾池载虾量,但集约化养虾池底有机物沉淀多,光线较弱,还原能力强,同时水太深又使池水流速减小。贝类营底栖生活,因此,水太深对贝类和对虾都不利,必须灵活掌握、因地制宜。
(4)其他技术要求与围塘养殖基本一致。
2.封闭式内循环系统养殖
这是一种新型的海水贝类养殖模式,封闭式内循环系统养殖流程如图8-5所示。虾类或鱼类养殖池塘排出的肥水进入贝类养殖池塘,经贝类滤食后去除大部分单胞藻类及有机颗粒,再经植物池及生物的处理,去除水体中的可溶性有机质,净化后再进入虾类或鱼类养殖池,如此不断循环。

图8-5 封闭式循环系统养殖流程示意图
该养殖模式的优点如下。
(1)系统内水质稳定,可控度高,有利于给养殖对象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
(2)水体在系统内循环,减少了外源海水带来病原及敌害生物的机会。
(3)系统运行中基本不向环境中排放废水,使养殖海区的环境得到保护。有利于沿海地区海水奍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养殖模式运用生态平衡原理、物种共生原理,利用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进行多层次、多品种的综合生态养殖。传统的贝类养殖模式存在着生长速度慢、存活率低、回捕率低、产量低、水质不易控制、病害多发等问题,主要与养殖密度、底质状况、饵料及水质有关。生态综合养殖解决了贝类池塘养殖中存在饵料缺乏、水质过瘦等问题,利用鱼、虾养殖产生的残饵、粪便和有机碎屑,既能直接作为底栖贝类的摄食饵料,又可为水体中的单胞藻提供氮、磷等营养盐,促进单胞藻的生长,提高了养殖水体中料生物的数量,供给贝类食用。生态养殖模式通过不同生态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维持了养殖生态系的自我平衡,有效地控制了养殖污染,减少了病害的发生,从而达到了安全健康、可持续生产的目的。
(四)主要养殖模式操作要点
文蛤、青蛤、缢蛏、蛤仔、泥蚶等滩涂贝类,虽然各自对底质、盐度、水温等有着不同的要求和适应范围,但总体说来,它们的生态习性极为相近,相关的养殖操作技术也大体类似。因篇幅所限,不详叙每个品种的养殖操作要求,下面以文蛤为代表介绍生产中常见的贝类养殖模式的操作要点。
1.滩涂护养
(1)场地选择
护养增殖场地应选择滩涂平坦,稳定性好,底质松软,细沙含量为70%左右,风浪较小,潮流畅通的海区,海水盐度在15~30,附近有淡水河流注入,且有自然文蛤分布。一般应选择在中潮区下部至潮下带滩涂。
(2)防逃设施
文蛤具有迁移的习性,俗称“跑流”。迁移的时间多发生在晚春和秋末。晩春的迁移由潮下带迁向潮间带;秋末的迁移由潮间带迁向潮下带。在进行滩涂养殖文蛤时,有的养殖场地周围设置围网,围网设置与潮水涨落方向垂直,滩面净高50~70厘米,埋深30厘米,网目大小以苗种无法穿过为准。
(3)护养管理
①经常检查防逃网,及时修补网片,清理网上附着物和杂质。
②台风季节围网内文蛤极易在网根处堆积,应及时疏稀,避免长时间堆积造成死亡。
③文蛤护养区常有扁玉螺、红螺、蟹类等敌害生物,要及时清除。
④高温季节病害易发,要注意观察有无“浮头”现象,以及“红肉贝”,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2.滩涂移殖增殖
滩涂移殖增殖是针对场地环境条件适宜于文蛤生长,但由于自然资源少,成者不能形成稳定、有效的自然附苗场,不能自给自养,需投入外援苗种以满足养殖生产需要的养殖方式。
(1)移殖养场地的选择
文蛤移殖场地一般选择在潮流畅通、风浪较小、底质平坦松软、生物饵料丰富的中潮区下部至低潮区下部。其优点是:①露滩时间短,文蛤的摄食时间长,生活环境相对稳定;②采捕时间长,便于生产管理与作业;③该区域水体交换量大,受外界污染影响少,病害发生频率相对较
(2)苗种投放
①投苗时一般选择在春季的3—5月份(江苏以南为3—4月份,山东以北为4—5月份)和秋季的9—10月份,在大潮汛期间投放。
②投苗规格:所用的苗种一般采自自然海区,选用的苗种以壳长2~3厘米为宜,也可以根据养殖需要和养殖条件,投放1~2厘米的小规格苗种或投放3~4厘米的大规格苗种。
③播苗密度:应根据滩涂养殖条件、苗种的不同规格来确定播苗密度。可参照表8-2。
表8-2 文蛤滩涂移殖增殖投苗规格与播苗密度

④播苗方法:可分为干播法和湿播法两种。干播法即在潮水退却后,按预定的播苗量将袋装苗种等间距摆放,然后顺风向、倒退着均匀撒播蛤苗,其优点是撒播均匀;湿播法即在涨潮时人站在水中,手提苗袋进行撒潘,或涨潮后船在水中缓慢前行,人在船舷两侧进行撒播,其优点是能提高苗种成活率。
3.池塘高产精养
(1)池塘构筑
池塘以长方形为宜,四面环沟,中央平台型,平台水深为1米,倾备度为5%左右。沙泥底质,池塘面积以30~60亩为宜,设有主进水渠道和排水渠道,池塘两端设有独立的进水、排水闸门。
(2)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①清淤、消毒
在放养之前,应进行认真清池,旧池要清淤,将翻耕后的池底曝晒数日至数月,消毒耙平,使底质松软,利于文蛤下潜。
②进水
进水之前应安装滤水网,避免敌害生物进入池内。3月中旬进水肥池。初次进水水深以20~30厘米为宜,以后随水色和水温的变化逐渐添加。
③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一般采用施基肥和追肥的方式培肥水质。基肥以有机肥为宜,可采用经发酵的猪粪、鸡粪等,每亩用量以50千克为宜,施于池边水中,有机肥一般需7~10天后方能见效。无机肥以尿素和过磷酸钙混合施用为宜,前者每亩施用2.5~5.0千克,后者每苗施用0.25~0.50千克。无机肥见效较快,更适宜作为追肥。至投苗时,水深逐渐加至50厘米,透明度达20~30厘米。
(3)苗种放养
投苗时间应该尽量选择黎明或黄昏。投苗要均匀撒播,可采用条播或散播,切忌成堆,实际播苗面积只能占池塘总面积的15%~20%;投苗规格为3.0~3.5厘米的苗种,每亩投放量掌握在300~400千克。投放规格为2.0厘米左右的苗种,每亩投放量一般在200千克。
(4)养成管理
①水质管理
做好水质监测、调节工作,盐度保持在15~30之间,pH控制在8.0~8.5之间,溶氧量达到4毫克/升以上,水色以保持较理想的黄绿色为主,透明度控制在20~40厘米。高温季节每日换水量大一些,平常换水视水色而定,水色异常时要全部换掉。
②饵料管理
主要以培养塘内基础生物饵料为主。早春采用鲜小鱼虾浆或豆浆全池泼洒以肥水及增加池塘有机碎屑量;夏秋季节的晴天,利用复合肥、有机肥肥水;晩秋、冬季采用豆浆全池泼洒投饵。
③清除杂藻
浒苔等杂藻繁生后,覆盖滩面影响文蛤生长。特别是春秋季节,池塘内极易生长浒苔,应通过调节水深、透明度来控制浒苔生长,必要时采用人工清除。
④病害防治
文蛤大批死亡往往发生在高温季节。文蛤排放精卵后,肥满度急剧下降,或由于连续阴雨天气,淡水过多,或因水质过瘦、水质污染及底质腐败等因素,均能引起文蛤的大批死亡。防治的关键是创造合适的环境条件,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利于文蛤潜居、摄食和移动,保证文蛤能迅速健康地生长。在繁殖季节,不要大排大灌,不能干塘,高温季节应加高水位。定期进行水体消毒杀菌,预防疾病发生。每隔1个月采用生石灰等消毒1次,每亩用量为10~15千克,或采用二氧化氯,每亩用量为0.12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