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池塘养殖

五、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是半封闭模式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与跑道流水式养殖模式相比,池塘养殖换水要少得多,一般也较少循环使用。由于换水量小,缺少流动,容易导致缺氧。而且池塘水较深,在夏季养殖池塘水体可能分层,更容易造成底部缺氧,为此,池塘养殖一般需配备增氧机。

养殖池可以直接在平地挖掘修建,但更多的是筑坝建设。养殖池形状没有规定,任何形状的池塘都可以进行养殖。但一般都是建成长方形,长宽比例一般为(2~4)∶1。长方形池塘建筑方便,不浪费土地。有些大型养殖池依地势而建,如某些海湾、山谷,只需筑1~2面坝就成了(类似于水库),可以降低建池费用。理想的养殖池,进水和排水都能利用水位差的重力作用自然进行,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既充分利用重力作用,也配备水泵以弥补不足。多数是进水利用水泵,而排水则利用水位差自然排放。

养殖池深度各地相差较大,一般不低于1.5 m,多数有效水深为1.5~2 m,北方寒冷地区越冬池水深需要2.5 m以上。坝体主要由土、水泥、石块砌成。如果是土坝,则坝体须有(2~4)∶1的倾斜度(坡度),具体坡度依据土质结构稳定性来确定。若用石块、水泥建堤坝,则坝体可以垂直,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养殖空间。池底也应有一定的倾斜度,以利于排水时,能将池中水排净。但倾斜度不宜过大,否则排水时,因水流太急,冲走池底泥土。有的养殖池在排水口设有一个下凹的水槽,以利于在排水时收集鱼类等水产品。水槽不能太小,否则会导致过多的鱼虾集中在水槽中遭遇挤压或缺氧死亡。较大的养殖池底部一般会设置几条横直交叉、相互贯通的沟渠,也称底沟,以便于池水的最后阶段排干,以及排水后池底能迅速干燥,方便进行底部淤泥污染物清理整治。

池坝高度一般不超过4~5 m。池坝最重要的是牢固,能够承受池水对坝的压力,同时坝体要致密不渗水,因此建坝所用的泥土十分关键,最好采用具有较好黏性的土壤,而含砂石多的,富有有机质的泥土尽量不用。如果当地无法提供足够的黏性土壤,则必须在坝的中间部分建一个15~20 cm的防渗隔层(图3-9),以防止池水从池内渗透,甚至导致溃坝。防渗隔层常用水泥建筑。

img

图3-9 池塘堤坝防渗隔层示意图

如果养殖池较小,也可以直接在池坝内层和底部铺设塑料薄膜(复合聚乙烯塑胶地膜)(图3-10)。沿海一些沙滩区域由于缺少黏性泥土,常用此方法解决渗透问题。但由于紫外线等原因,塑料薄膜的使用寿命较短,一般2~3年就需更换,加重了养殖成本。

img

图3-10 养殖池塘地膜铺设防渗漏

坝体外层适宜植草覆盖,而不宜种树,以免树根生长破坏坝体。内层自然生长的水生植物一般对堤坝没有特别的影响,而对养殖生物则有一定的作用,如直接作为食物或作为隐蔽场所。但养殖池内水生植物过于茂盛就不利于养殖,影响产量,也不利于捕获,需要人工适当清除。池塘进排水的部位易受水的冲击,通常有护坡设施,如水泥预制板,砖石块,直接混凝土浇制,或者铺设防渗膜等,但护坡多少会影响池塘的自净功能,因此只要池塘不渗漏,护坡面积不应过大。

坝顶的宽度以养殖作业方便舒适为标准,一般要能允许卡车通行。坝顶的宽度与坝高也有关系,通常坝高3 m以内,坝顶宽2.5 m为宜,若坝高达5 m,坝顶宽则需3.5 m以上。

一般池塘设有两个闸门,设置在池塘两端,一为进水,另一为排水。闸门的大小结构与池塘大小相关,池塘越大,闸门也越大(图3-11)。开关进排水闸门可以达到利用水位差进排水的目的。有的小型养殖池仅有一个排水口,用于排水和收获水产品。进水主要靠水泵。

img

图3-11 进排水闸门

池塘整体布局根据地形不同,常有非字形、围字形等。与池塘整体布局相关的是进排水渠道的规划设计。应做到进排水渠道独立,进排水不会相互交叉污染(图3-12)。养殖池规模大,根据需要进水渠可分进水总渠、干渠、支渠。进水渠道有明渠和暗渠之分。明渠一般为梯形结构,用石块、水泥预制板护坡。暗渠多用水泥管。渠道断面设计应充分考虑总体水流量和流速。渠道的坡度一般为:支渠:1/(500~1 000),干渠:1/(1 000~2 000),总渠:1/(2 000~3 000)。

img

图3-12 养殖池塘整体布局

排水渠道一般是明渠,也多采用水泥板等护坡,排水渠道要做到不积水,不冲蚀,排水畅通。因此,排水渠要设在养殖场的最低处,低于池底30 c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