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水产养殖”的发展现状

二、“互联网+水产养殖”的发展现状

水产养殖是最为传统的产业之一,互联网信息水平并不高。通过与“互联网+”结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大幅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效率,促使生产方式从落后向高效转变。

近年来,“互联网+养殖生产”“互联网+养殖管理”“互联网+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改变了水产养殖相对落后的生产状态,大幅提升了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和信息化水平。

在推动“互联网+水产养殖”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互联网+水产养殖”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普遍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不能很好地把握相关内涵。“互联网+”要依靠多种技术手段和智能化设备,水产养殖企业对此的投入不足,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税收减免、价格支持力度等,引导和激励企业进行“互联网+”改造。然而,目前政府起到的作用较为有限。在“互联网+水产养殖”深度融合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如引导各方力量合理有序开发、提高养殖人员业务能力、出台金融等扶持政策等。以目前发展来看,政府的作用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

总体来说,“互联网+水产养殖”是现代渔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未来仍会继续广泛而深度地融合。“互联网+水产养殖”的推进,也将帮助渔业转型升级,实现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目标。

水产养殖业作为农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依靠互联网则意味着提升该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改变过去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这实际上是市场及该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互联网发展时代工业化养殖条件下,水质环境控制正向以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方向发展,这也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水产养殖在水质环境监测、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渔情信息动态采集、水生动植物病情测报、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渔技服务、金融保险等渔业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逐渐与互联网融合,改变了水产养殖相对落后的状态,有效提升了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一)互联网+养殖生产

1.自动监测养殖水质环境

水体受到污染,水质富营养化,这对水产养殖业是非常不利的。在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各水产养殖利益主体积极采取的行动就包括利用互联网对区域的水体、土壤等进行监测,并利用配套仪器控制和调节鱼虾养殖的水、土壤等环境。互联网技术和配套的监测仪器(水质分析仪、增氧机等)相互配合,即可获知水温、浊度、pH、COD、BOD等相关参数,再进一步控制和调节鱼虾生存环境。

2.远程辅助诊断水生动物疾病

该服务系统包括辅助诊断、远程会诊和预警预报三部分。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就是首先对患病水生动物的宏观大体图像、显微图像进行数字信号采集,并结合一定的临床表现描述和养殖水体性状,比如温度、pH、溶解氧、氨氮、微生物等,通过系统自带的上百种水生动物常见疾病的诊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自动得出相应的初步诊断结果和诊疗方法,有专业的参考作用。

(二)互联网+养殖管理

1.全国养殖渔情信息动态采集

全国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产量、面积、投苗、成本、价格、收益、病害以及支渔、惠渔政策等内容进行自动采集和分析。

该系统建立于2009年,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搭建,目前已在全国16个渔业主产省(区)建立信息采集定点县200个,采集点700多个,各类采集终端6 000多个,形成了近1 300人的采集分析队伍,能对76个养殖品种、9种养殖模式进行全年的信息动态采集。

2.全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信息采集

全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测报工作于2000年启动,2015年开始搭建全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测报信息系统,运用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了一套包括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应用及信息汇总分析的应用系统,依靠原有五级测报工作体系,由测报点完成基础测报信息的上报工作,国家、省、市和县四级测报机构对辖区内测报点的原始信息进行自动汇总、图表分析,实现条件查询功能,自动生成当月病害测报表。目前该系统已完成了系统开发工作,各地正在安装和试运行。

3.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于2011年启动开发,可实现养殖水产品“来源可查询、去向可追溯、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标。目前已建设国家级监管平台1个,省级监管平台26个,市县级监管平台69个,在5 600多个养殖企业设立了远程监控终端。2013年苏州捷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养殖信息IC卡系统,该卡可实时上传使用信息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管理部门通过平台可以掌握养殖企业的生产情况。江苏、天津等省份已先后开始使用该IC卡系统。

4.水域滩涂养殖登记发证服务

“水域滩涂养殖登记发证系统”主要用于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其主要功能包括《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期限延展、注销、修改、删除、打印、查询、统计等。发证登记机关从行政级别上分为省级、市(州)级和县级,都有录入申请的权限,农业部有修改和删除的权限。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计发证14.9万本,确权面积456万hm2,占总养殖面积的55%。

(三)互联网+服务

1.渔需物品购买和产品销售

养殖者通过网络购买各类水产养殖投入品,包括饲料、渔药、苗种以及渔机具等。苏州捷安公司开发的可追溯水产品电商平台,养殖户可以在平台上实现苗种、饲料和鱼药的团购。此外,养殖者还可以通过网络销售水产养殖产品。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与苏宁云商集团合作,在苏宁易购超市频道“中华特色馆”内设置“江苏优质水产品”页面,江苏各地特色水产品都可在苏宁易购上销售。

2.水产养殖技术指导服务

水产技术推广机构通过科技入户系统规范和管理渔技人员的推广工作。渔技人员通过手机等移动客户端将工作动态及工作地理信息上传到渔技服务平台上,主管部门实时查看、监督、统计所辖基层的渔技人员上门指导工作情况,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渔技服务系统实时将相关工作内容推送给辖区内的渔技人员。江苏、福建等省已开始使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苏州捷安公司合作开发的渔技服务系统。

3.水产养殖金融、保险服务

互联网金融平台根据掌握的养殖单位生产经营和交易数据,经过大数据分析对其进行资信评级,为养殖单位提供低成本、无抵押和快捷、简便的信贷服务,降低融资成本,同时提供多种形式的理财和保险服务,增加收入来源,降低养殖风险。江苏省兴化市创建的河蟹交易平台—蟹库网,其推出的河蟹银行服务可协助养殖单位解决资金贷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