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池塘中国明对虾综合养殖结构的优化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海水池塘养殖业迅猛发展,但传统的高密度、单养的养殖模式不仅对饲料利用率低且对环境负面影响十分严重。2002年,我国黄渤海沿岸的海水养殖排氮磷量已占当地陆源排放量的2.8%和5.3%。这样的养殖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改变海水池塘养殖结构、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养殖污染,实现水产养殖由数量增长转为质量增长已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笔者对海水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并着手进行养殖结构优化。下面简要介绍海水对虾池塘综合养殖结构的优化。
(一)对虾与罗非鱼综合养殖结构优化
1996年王岩在山东海阳使用24个陆基围隔(5.0 m×5.0 m×1.8 m),经过95天实验,优化了中国明对虾与罗非鱼海水池塘最佳混养比例结构。放养对虾规格为(2.85±0.16)cm,罗非鱼(圈养于网箱中)规格为79.0~193.8g。实验采用双因子3×4正交设计,即对虾放养密度分别为4.5尾/m2、6.0尾/m2和7.5尾/m2,罗非鱼放养密度分别为0.16尾/m2、0.24尾/m2和0.32尾/m2。实验过程中施鸡粪和化肥,辅以配合饲料。
实验结果表明,对虾平均成活率为78.6%,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虾收获规格随放养密度增加而减小。对虾放养4.5尾/m2和6.0尾/m2时其产量分别为(325.4±15.3)kg/hm2和(522.2±54.9)kg/hm2。罗非鱼为0.32尾/m2时(成活率96.67%、终体长10.40 cm、产量585.5 kg/hm2)对虾产量最高。该实验表明,半精养条件下中国明对虾与罗非鱼混养的最佳结构是对虾60 000尾/hm2、罗非鱼产量400 kg/hm2。
(二)对虾与缢蛏综合养殖结构优化
中国明对虾与缢蛏综合养殖结构优化的实验设对虾一个密度水平(6.0尾/m2)×缢蛏[(5.40±0.35)cm]4个密度水平(0、10粒/m2、15粒/m2和20粒/m2)。实验结果表明,对虾的成活率随缢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增高。当缢蛏的密度为15粒/m2时,对虾的成活率为52.0%,生长速度最快,产量(529.5 kg/hm2)比单养对虾时高8.66%。该系统的最佳结构为:每公顷放养体长2~3 cm的对虾60 000尾,壳长6 cm的缢蛏苗15 000粒。如以在毛产量中的比值表示,则其最佳结构约为对虾∶缢蛏=1∶3。
在低密度放养缢蛏(10粒/m2)时,2龄缢蛏的出塘体长为6.68cm,与一般养殖的体长相近,但体重比自然生长的缢蛏重约50%。缢蛏的出塘规格、产量和成活率随其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且越接近放养密度的上限,密度对生长的影响越明显。
该实验中缢蛏放养密度为15粒/m2时,对虾的体长、体重和产量比单养对虾都有较大提高,密度过大或过小时则对对虾都有不利影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实验放养的溢蛏为体重10 g左右,是已接近商品规格的大苗,因而缢蛏的净产量偏低。如果放养小规格的苗种(壳长2~3 cm),则缢蛏的净产量及对整个生态系的作用可能会更好。
(三)对虾与海湾扇贝综合养殖结构优化
对虾与海湾扇贝综合养殖结构优化的实验设对虾一个密度水平(6.0尾/m2)×扇贝4个密度水平(0、1.5粒/m2、4.5粒/m2和7.5粒/m2)。扇贝苗壳长(1.1±0.1)cm,放养于高1.2 m的8层网笼中,网目为0.5 cm。
实验结果表明,当扇贝密度为1.5粒/m2时,对虾的成活率与单养对虾无显著差异,但是,对虾的平均体长、体重和产量却比对照组中的对虾分别提高了2.5%、3.8%和6.5%。
对虾出塘时的体长和体重随扇贝密度的增加而减小。统计分析表明,当扇贝的密度为1.5粒/m2时,对虾出塘时的体长显著大于密度为4.5粒/m2和7.5粒/m2时,但对虾的体重只显著大于扇贝密度为7.5粒/m2时,而与4.5粒/m2时无显著差异。对虾的产量和成活率与扇贝的放养密度呈负相关。当扇贝密度为1.5粒/m2时,对虾的产量和成活率显著高于7.5粒/m2时,而与扇贝密度为4.5粒/m2时无显著差异。
出塘时扇贝壳长和体重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其中体重降低了39.1%~42.6%。但是,净产量却由1.5粒/m2时的470kg/hm2增至7.5粒/m2时的1 236 kg/hm2。扇贝的出肉率(软体部分湿重占带壳湿体重的百分比)随体重的增大而增加:7.5粒/m2时带壳重20.9 g,其出肉率为37.88%;1.5粒/m2时带壳重达34.3 g,其出肉率为42.84%,增加了11.6%。若以绝对含肉量和经济效益来计算产量,则不同密度下扇贝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实验的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最佳结构为:每公顷放养体长2~3cm的对虾60 000尾,壳长1.0 cm的海湾扇贝苗15 000粒左右;以对虾与扇贝在毛产量中所占的比值来表示,则约为对虾∶扇贝=1∶1。但该组为各实验组中扇贝放养量最低的一组,因此有可能其最适的配养量还要更低一些。
(四)对虾与罗非鱼、缢蛏三元综合养殖结构优化
Tian等在山东海阳利用18个池塘陆基围隔研究了中国明对虾与罗非鱼和缢蛏的混养结构。95天的结果显示,各处理间在pH、溶解氧和营养盐含量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单养对虾处理的COD含量明显高于混养处理。对虾单养对照组叶绿素a的含量显著高于虾—鱼—蛏混养组,透明度则是前者低于后者。放养2 cm对虾、150 g罗非鱼和3 cm缢蛏时,最佳的放养比例是对虾7.2尾/m2、罗非鱼0.08尾/m2、缢蛏14粒/m2。这一放养比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较高(表9-1),投入N和P的转化率分别达到23.4%和14.7%。
表9-1 对虾单养和对虾、罗非鱼、缢蛏混养的结构和效果

续 表

注:S-对虾,F-罗非鱼,R-缢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