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仔、稚鱼培育

四、仔、稚鱼培育

仔、稚鱼培育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室内水泥池培育,一般适用于海水鱼类及部分名贵的淡水鱼类。另一种是室外土池培育,在淡水常规鱼类的繁育中应用普遍,目前在我国海南及广东等地,土池培育方法也开始应用于石斑鱼等海水鱼类的苗种培育。

(一)室内水泥池培育

仔、稚鱼室内水泥池培育的育苗池根据实验和生产的规模,可以采用圆形、椭圆形、不透明、黑色或蓝绿色的容器,也可以是方形或长方形的水泥池。初孵仔鱼的放养密度与种类有关,花鲈的初孵仔鱼的放养密度为10 000~20 000尾/m3;赤点石斑鱼初孵仔鱼的放养密度为20 000~60 000尾/m3。在仔鱼放养前,先注入半池过滤海水,之后每天添水10%,至满池再换水。育苗期间的主要管理工作有以下几点。

1.饵料投喂

室内水泥池鱼苗培育的饵料有小球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及人工配合饲料。小球藻主要作为轮虫的饵料,同时又可以改善培育池的水质,从仔鱼开口的40天内,一般都要添加,小球藻的添加密度一般为30×l04~100×104细胞/mL。轮虫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一般在开口前一天的晚上添加。若是酵母培养的轮虫,则在投喂之前需要用富含EPA和DHA的营养强化剂进行营养强化。轮虫的投喂密度一般为5~10个/mL。轮虫的投喂期一般在15~30天,具体视鱼苗的种类及生长情况而定。当仔鱼培育至10~15天,视鱼苗口裂的大小,可以同时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投喂前同样需要营养强化,投喂密度为3~5个/mL。一般种类在孵化后20天左右,可以投喂桡足类,在25~30天左右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各种饵料投喂需要有一定的混合,以保证饵料转换期不出现大的死亡率。

2.水色及水质管理

在仔鱼培育时可利用单胞藻等以改善水质。利用小球藻、盐藻等单胞藻配成“绿水”培育仔鱼,如石斑鱼、真鲷、花尾胡椒鲷、鲻、军曹鱼等已有很多成熟的经验。水质管理要求使水温、盐度、溶解氧等指标处于鱼苗的最适宜范围内。特别要注意水体中氨氮等有毒物质的积累不能超标。一旦超出则需换水。一般初孵仔鱼日换水量可以控制在20%,之后随鱼苗生长、鱼苗密度、投饵种类和数量、水质情况等逐渐加大换水量,最高日换水量可到100%~150%。换水一般采用筛绢网箱内虹吸法进行。

3.充气调节

初孵仔鱼体质较弱,在育苗池中充气时,若气流太大则易造成仔鱼死亡。在一般情况下,由通气石排出的微细气泡可附着于仔鱼身上或被仔鱼误食,造成仔鱼行动困难,浮于水面,生产上称为“气泡病”,是仔鱼时期数量减耗的原因之一。充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水体中的溶氧量和适当地促进水的流动。在生产性育苗中,每平方米水面有一个小型气泡石,进行微量充气即可满足要求。

4.光照调节

在种苗生产中,不同种类的鱼对光照度的要求不同。如在真鲷培育中,育苗槽的水面光照度应调整在3 000~5 000 lx之间,夜间采用人工光源照射,可以促使仔鱼增加摄食量和运动量,并避免仔鱼因停止运动而有被冲走的危险。

5.池底清污

在鱼苗投饵一周后,可采用人工虹吸法进行池底清污。一般投喂轮虫时,可2~3天清污1次,若开始投喂配合饲料,则最好每天清污1次。

6.鱼苗分选

鱼苗经过一个月的培育,大小会出现分化。若是一些肉食性的鱼类,则会出现明显的残杀现象。应及时用鱼筛分选,将不同规格的鱼苗分池培育,以提高成活率。

此外,培苗期间每天还应注意观察仔稚鱼的摄食和活动情况,做好工具的消毒工作,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二)室外土池培育

室外土池培育是我国淡水“四大家鱼”传统的育苗生产方式,一般在仔鱼开口后数天或稚鱼期后放入土池,以此降低生产成本。培育的要点是控制敌害,掌握在池内浮游生物快速增长时放苗,防止低溶氧等。同室内水泥池育苗相比较,其优点是可在育苗水体中直接培养生物饵料,饵料种类与个体大小呈多样性,营养全面,能满足仔、稚幼鱼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个体对饵料的需求。仔、稚鱼摄食均衡,生长快速,个体相对整齐,减少了同类相残,且节省人力、物力及供水、饵料培育等附属设施,建池及配套设施投资少,操作简便,便于管理,有利于批量生产。但缺点是难以人为调控理化条件,更无法提早培育仔、稚鱼,只能根据自然水温条件适时进行育苗。主要的技术要点如下。

1.池塘选择

选塘的标准应从苗种生活环境适宜、人工饲喂、管理及捕捞方便等几方面来考虑。同时亦应根据培育不同种类加以选择。池塘不宜过大,一般以面积0.1~0.3 hm2、平均水深1.5 m以上为宜。要求进排水方便,堤岸完整坚固,堤壁光洁,无洞穴,不漏水,池底平坦,并向排水处倾斜,近排水处设一集苗池,可配套提水设备。池塘四周应无树荫遮蔽,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有利于饵料生物及鱼苗的生长。

2.清塘

清塘的目的是把培育池中仔、稚鱼的敌害生物彻底清除干净,保证仔、稚鱼的健康和安全,这是提高鱼苗成活率的一个关键环节。比较常用的清塘药物有茶粕(500~600 kg/hm2),生石灰(干塘750~1 000 kg/hm2;带水1 500~2 000 kg/hm2/m水深)、漂白粉等。

3.培养基础饵料

待清塘药物药效消失后,重新注入经双层100目过滤的清洁无污染渔业用水,待水位覆盖池底5~10 cm后,用铁耙人工翻动底泥,让轮虫冬卵上浮。然后继续进水,将水位升至50 cm左右。在鱼苗下塘前2天,用全池泼洒的方式每亩施发酵猪肥200 kg,培养轮虫饵料,同时清除青蛙卵群。根据天气及鱼卵孵化进程调整施肥类和数量,以使鱼苗下塘时池塘中轮虫等基础饵料处于高峰期。一般情况下,轮虫高峰期在进水施肥后的7~10天出现。

4.仔鱼放养

将孵化环道中或孵化桶中的鱼苗转移到鱼苗培育池旁边的暂养水槽内,保持环道和暂养水槽的水温基本一致。按10×l04尾鱼苗投喂1个鸡蛋黄的用量,投喂经120目过滤的蛋黄液,同时向暂养水体中添加10×106个光合细菌,微充气。1 h后将鱼苗转移到鱼苗培育池内。鱼苗下塘时,应注意风向。如遇刮风天气,则在上风口的浅水处将鱼苗轻缓投放在水中。鱼苗培育的投放密度控制在(1.5~2)×106尾/hm2,具体视鱼苗种类、池塘饵料生物、培苗技术等做适当调整。

5.培养管理

鱼苗下塘后,当天即应泼洒豆浆,并根据鱼苗的生长及池塘水质情况进行分阶段强化培育。鱼苗下塘第1周:每天均匀泼洒豆浆3次,每次使用黄豆15 kg/hm2。黄豆在磨成豆浆前需浸泡8~10 h。每2~3天添补新水10 cm,同时使用光合细菌菌液45 L/hm2。鱼苗下塘第2周:每天均匀泼洒豆浆3次,每次使用黄豆20 kg/hm2。每2~3天添补新水15 cm。每次添水后增施发酵有机肥1 000 kg/hm2,并使用光合细菌菌液45 L/hm2。鱼苗下塘第3周:每天在池塘浅水处投喂糊状或微颗粒状商品饵料3次。饵料的投喂量15~30 kg/次,视鱼苗的生长而逐步增加。同时每天均匀泼洒豆浆两次,每次使用黄豆15 kg/hm2。每2~3天添补新水15 cm,并使用光合细菌菌液45 L/hm2。鱼苗下塘第4周:每天在池塘浅水处投喂微颗粒饵料4次。每亩日投喂量在100~200 kg/(hm2/d),视水体生物饵料的数量及鱼苗的生长而定。水位逐步加注到1.5~1.6 m后,视水质情况进行换水。每2~3天使用光合细菌菌液45 L/hm2。整个鱼苗管理期间,注意巡塘和水质监控,防止鱼苗缺氧致死,同时及时捞出青蛙卵群和蝌蚪。

6.拉网锻炼

在鱼苗下塘后第4周,选择晴天上午进行拉网,将鱼苗集中于网内,不离水的情况下半分钟后撤网。隔天再次拉网,并将鱼苗集中到网箱中1 h。期间网箱中布置气石充气以防止鱼苗缺氧,然后可将鱼苗出售或转移到鱼种培育池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