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饲料生产工艺

二、配合饲料生产工艺

饲料加工工艺是饲料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确保饲料工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强支柱之一,但随着饲料原料品种的不断增加、添加剂量的减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求加工工艺进行相应的变化,以增强饲料厂的竞争能力。

为了获得优质的水产饲料,要针对主要喂养的水产动物摄食特性,保证其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采用科学、合理的水产饲料加工工艺。

水产饲料加工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饲料原料接收、原料去杂、粉碎或微粉碎、超微粉碎、配料、混合、制粒或膨化、熟化、烘干、冷却、筛分或破碎筛分等工序。目前水产饲料的加工工艺,需结合水产动物的养殖特点进行调整,当前可用的创新点包括如下几个。

(一)发展膨化工艺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及当前养殖市场的发展,用膨化机生产的产品(包括浮性膨化饲料和沉性饲料)越来越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青睐。膨化机的生产、推广及使用,也正成为饲料行业的一大亮点。许多新建的饲料厂,要么一步到位都安装了膨化机,要么就进行预留为以后做准备,而一些早期的饲料厂也纷纷进行改造,新增膨化生产线,抢占膨化饲料市场。膨化工艺之所以得到大力发展,主要在于其具有以下优点。

1.显著提高饲料原料(尤其是淀粉类原料)的消化利用率

实验证明,水产饲料中常用的玉米淀粉(如玉米)和小麦淀粉(如面粉、小麦和次粉)经过膨化后,可使鱼类的消化率提高20%以上,大大提高了饲料的可消化能。这对于目前饲料能量相对不同的水产动物(如温水性鱼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显著降低水产动物的饲料系数

由于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原料资源相对不足,饲料原料的价格总体趋于上涨,当前的原料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两倍以上。在这种大环境下,要保证饲料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降低饲料系数,充分利用饲料原料,以最低的养殖成本和原料消耗,产生最大的效益。因此,降低饲料系数,成为各饲料厂家及养殖户追求的热点。研究试验和养殖实践均证明:相同配方的膨化饲料相对于颗粒饲料,饲料系数可降低10%以上,并显著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风险。

3.显著改善水质、降低鱼病

水质不佳是导致鱼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常用的颗粒饲料的含粉率、耐水性和鱼类的及时摄入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导致部分饲料成分进入水体,影响了水质的稳定性。此外,鱼类对颗粒饲料的利用率较低,大量未消化饲料排入水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鱼病发生的概率。膨化饲料不仅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还降低了水体中的未消化饲料的排放,并且不存在耐水性和含粉多的问题,有效减少了水体污染和鱼病发生。如近几年的罗非鱼病害严重,而广东省珠海市平沙镇的罗非鱼病害相对其他地区明显要少,平沙镇均使用膨化饲料,水质相对稳定,这是该区域鱼病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4.方便养殖管理

养殖户的养殖水平因人而异,膨化饲料浮于水面,方便养殖技术不成熟的养殖户投料观察,大大降低了其养殖管理难度。

(二)降低粉碎细度

谷物经粉碎后,表面积增大,与肠道消化酶或微生物作用的机会增加,消化吸收率提高;粉碎后使得配方中各组分均匀地混合,减少了混合后的自动分级,可提高饲料的调质与制粒效果以及适口性等。再加上水产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偏低,粉碎对于水产饲料的生产极为重要。实践表明:相同配方的颗粒饲料养殖淡水鱼类,当粉碎细度由2.0降低到1.2时,每包料(40千克)可多产鱼1.5~2.5千克,饲料系数可降低6%~8%。降低粉碎细度,虽然增加一定成本,但对饲料效果的改善表明,单位饲料产生的价值远高于其投入的单位成本。

(三)发展颗粒鱼料后熟化设备

目前国内淡水鱼料的最大问题之一,即饲料的蛋白质标签偏高,导致饲料配方中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可消化能。在颗粒饲料生产工艺中,通过添加后熟化工艺,可明显提高饲料的淀粉熟化度,提高饲料的可消化能,改善饲料耐水性和养殖效果,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