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社会支持理论

1.3.2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作为一个科学的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最先引入社会支持这一概念。它原本是社会病原学所采用的一个概念,用以说明互动、社会网络和社会环境对社会成员的心理受挫感和剥夺感所产生的影响。后来,其应用逐渐扩展到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社会学专家、心理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等不同领域专家从不同研究视角对社会支持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或说明,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支持进行了概念界定。但总体而言,社会支持是以社会网络为基础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社会支持的帮助对象是社会弱者,社会或者社会成员通过一定的社会网络利用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资源对其进行帮助。从社会支持的方式分类,社会支持包含客观支持、主观体验到的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客观支持也称实际社会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直接存在和参与,主观体验到的支持也称领悟社会支持,即个体所体验到的主观和客观的支持,也就是个体得到的客观支持和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对支持的利用度是指主体对客体支持的利用程度。

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一般来说,社会支持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社会支持的主体、社会支持的客体、社会支持的内容。社会支持的主体是提供社会支持的国家、组织、团体及其代表和个人等社会支持的施者,社会支持的客体是接受社会支持的社会脆弱群体和个人等社会支持的受者,社会支持的内容包括物质救济、生活服务、精神慰藉和道义声援等。社会支持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另一类为主观的、可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到尊重、支持和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根据社会支持理论,我们认为,乡村教师是社会支持的客体,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学校、社会相关主体等是支持服务的主体,专业条件保障、专业水平认同、专业发展机会、专业情感归属是社会支持的内容,专业条件保障、专业发展机会是客观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专业水平认同、专业情感归属是主观的、可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是一个有机的社会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