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研究方法
遵循“调查现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特色”的思路,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业务部门、乡村学校、社会相关主体等多层面,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系统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在调查分析重庆市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需求及支持服务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社会学的视角,探索以“合力”方式支持服务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提出完善重庆市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议。主要研究方法有:
(1)文献分析法
搜集相关资料,查阅文献,结合课题研究框架,进行相关文献的查阅与分析;系统梳理社会支持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等相关理论和已有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研究文本,总结重庆市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模式,厘清各领域学者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研究现状;整理国家和重庆市乡村教师系列政策文件和重庆市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研究成果,明确政策目标和内容。
(2)调查法
包含2015年重庆市乡村教师基本情况和2019年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现状两次调查。
2015年重庆市乡村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聚焦乡村教师工作生活状况及其感受、期望,编制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调查问卷采用全封闭式设计,由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乡村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所学专业、婚姻、年龄、职称、最高学历、乡村学校任教年限、家庭所在地、学校区域等;第二部分为乡村教师生活状况及其感受、期望,包括收入、住房、生活难题、主要期望、生活感受等;第三部分为乡村教师工作状况及其感受、期望,包括乡村任教原因、流动意愿、工作时间、培训进修、专业发展现状、工作感受等。在重庆市乡村教师相对较多的渝东南、渝东北、渝西地区,随机抽取12个区县,每个区县分乡镇中学、乡镇小学、中心校和教学点四个层面随机抽取300名乡村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区县教育督导机构向被调查教师发放纸质问卷3 600份,问卷完成后由区县教育督导机构回收并得到有效问卷3 331份。
2019年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现状调查聚焦乡村教师专业精神、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专业发展水平和在专业条件保障、专业水平认同、专业发展机会、专业情感归属等方面的需求及现状,编制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根据社会支持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系统理论和调查目的,基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乡村教师特征分析,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问卷由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乡村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所学专业、年龄、职称、职务、最高学历、乡村学校任教年限、家庭所在地、学校类型、工作地与县城的车程、所在学校学生规模等。第二部分为乡村教师专业水平现状,从专业精神、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四个维度调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其中,专业精神是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专业信念是专业发展的情感助力,专业知识是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专业能力是专业发展的直接表现,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系统。第三部分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获得的支持服务现状,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学校、社会相关主体等主要支持服务主体在专业条件保障、专业水平认同、专业发展机会、专业情感归属四个方面提供的支持服务情况。第四部分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乡村教师为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而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学校、社会相关主体等主要支持服务主体在专业条件保障、专业水平认同、专业发展机会、专业情感归属四个方面的需求。第五部分是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用初定的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对重庆市荣昌区、石柱县的部分乡村教师开展预调查,根据预调查过程和结果的反馈,修订完善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在区县责任督学支持下,课题组通过问卷星平台,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在乡村教师较多的重庆市主城之外的15个区县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 218份。同时,深入重庆典型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指导部门、教育督导部门、代表性学校,与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人事科工作人员、教研室(教科所、进修院校、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和学科教研员、责任督学、乡村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社会支持现状,搜集更直观可靠的资料,总结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及需求个性特征,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深化研究的深度,进一步验证、扩展调查数据的数量及可靠性。本书以较广泛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方式,调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服务现状与需求等,倾听、了解各方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搜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工作现状信息,掌握各方的预期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3)数据分析法
运用SPSS 19.0对调查数据进行频数、交叉对比、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比较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分析数据的关联性和相关性,挖掘数据的研究价值。将通过各种途径搜索到的资料、数据进行量化统计与质性分析,总结提炼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