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 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条件
建立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流动编制池”。小规模乡村学校往往是乡村教育中的薄弱学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克难的难点,是各级党委政府维护教育公平而必须兜底的关键环节。小规模乡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有足额的师资力量作保障。在当前编制总额不能突破的背景下,可在现有编制总量内,采取“区域统筹、保障急需、动态流转、定时段平衡”的管理办法,统筹城乡中小学教职工存量编制资源,根据小规模乡村学校正常教育教学需要,以县域为单位,按一定比例合理设置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流动编制池”,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于每学期初动态统筹调剂,满足小规模乡村学校(特别是教学点)因教师培训进修、生病住院、生产哺育等因素造成的短期师资需求,保证小规模乡村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教师必要的专业成长权利,为保障教师必要的人文关怀创造人力条件。
加强义务教育优质数字资源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信息资源的获取和收集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在“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力的背景下,教育优质数字资源获取和运用对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尤其重要。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公共服务并加大对乡村教师和乡村学校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培训,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以“统筹管理、共建共享、动态调整”的基本思路,完善省级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库建设。一是建立统筹建设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专家团队,制定基础教育各类优质数字资源遴选准入标准,确保数字资源的权威性、优质性;组织省市、区县学科教研员依托本地各学科课程,构建各学科章节知识点图谱,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制作针对知识点的微课等数字资源,经专家团队评估后,加入学科优质数字资源库,逐步建立覆盖基础教育各学科知识点的优质数字资源体系。二是建立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评估反馈更新机制。定期评估在线资源,淘汰使用率低的资源,补充新的、更能适应师生需要的优质数字资源。三是建立基础教育教师运用优质数字资源评估机制。借助基础教育“三通两平台”,将教师学习、使用优质数字资源情况纳入教师继续教育,鼓励乡村教师使用优质数字资源。通过优质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破解乡村学校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提高乡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进一步拓展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和途径。四是加强乡村学校(特别是偏远乡村学校)远程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乡村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远程培训的基本条件。
减轻乡村教师工作负担。创新乡村教师编制配备和管理方式,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优先满足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补充需求。合理控制乡村教师的工作量,为乡村教师(特别是教学点教师)专业阅读、培训进修等专业发展创造条件,为其解决生病就医等生活难题提供人力保障。
保障乡村学校经费。切实保障并解决好乡村教师培训进修和乡村学校图书室建设、校园网络建设等专项经费。建立图书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乡村学校图书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保证学校图书定期、及时更新;在图书配置时应向教学点和村小倾斜并增强其适用性。
完善信息保障条件。创建乡村信息开放互动的融合路径,将乡村学校计算机和网络服务等现代教育设备和村镇办公设备的维护统一外包给专业公司,保障中小学校现代教育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互联网络畅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打通乡村学校信息交流通道,打破乡村学校的信息孤岛效应,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基金。预留部分资金建立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专户,用于乡村教师外出交流研讨、后续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研究、著书立说等专业发展活动,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持续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