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2 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内驱力
2025年08月10日
8.3.2 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内驱力
加强学校人文管理。乡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好管理层次少、直接交流机会多等优势,加强沟通交流,健全工会(教代会)组织,突出教师主体地位,打通教师建言献策通道,充分吸纳教师的合理建议,提高学校决策的合理性和认可度,提升学校民主管理水平、治理能力和凝聚力,提升学校教育治理能力;健全完善教师考核评价、职称晋级考核、教学常规管理等制度,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融洽人际关系;要关注本校乡村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和家庭在外区县乡村教师)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与成长,增加他们的归属感;要掌握教学点教师、年轻教师、家庭在外区县教师等重点类别乡村教师在工作、生活、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好现实困难,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可感和乡村学校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利用好现有条件,积极深化课程改革,将学校发展融入本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炼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内涵,提高教学质量,建设美丽乡村学校。
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激励年轻教师传承中老年教师良好的工作作风;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期刊,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支持教师多读书,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
激发乡村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自主性。鼓励、支持乡村教师要根据自身发展愿景和学校现实需求,立足自己专业素养的优势和不足,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并积极实施;引导入职初期的年轻教师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点燃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热情,引导他们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突破专业发展瓶颈,走向新高度。乡村教师要在不断努力和持续发展中,克服教学自卑心理,品尝自我成长的快乐,树立自己的专业自信和教育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