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重庆市乡村教师专业条件保障成效分析

6.1.1 重庆市乡村教师专业条件保障成效分析

(1)工资待遇明显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有所增强

“支持计划”明确规定“依法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工资待遇是对工作付出的经济回报,是政府社会认可其工作价值的重要形式。调查显示,64.2%的教师平均月收入总额在4 000元以上,其中,0.5%的教师平均月收入总额在10 000元以上,3.5%的教师平均月收入总额在8 001~10 000元,15.9%的教师平均月收入总额在6 001~8 000元,44.3%的教师平均月收入总额在4 001~6 000元;只有35.8%的教师平均月收入总额在4 000元及以下,其中,25.6%是近三年入职的新教师。总体而言,教师工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接受访谈的多数责任督学和校长均表示,在当前财政性工资日益规范透明的背景下,教师平均月收入已不低于本地同龄公务员,高级教师还会高于本地同龄公务员;工资都按月足额发放,公积金和社会保险都按政策规定保障基本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和职业认可度,坚定了其扎根乡村的专业精神。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近三年入职乡村教师的非师范类大学生明显增多。非师范类大学生最初职业规划就没有想去做教师,更不会想做乡村教师,但调查表明,近三年非师范类大学生入职乡村教师的比例高达新入职乡村教师总数的31.3%。二是近三年留在村小及教学点的大学生增多。与责任督学和村小及教学点校长(负责人)访谈了解到,村小及教学点基本上是当地生活工作条件最差的学校,“支持计划”实施前的村小及教学点基本上留不住大学生。本次调查发现,近三年村小及教学点新入职教师占新入职乡村教师总数的39.3%。三是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稳定性增强。调查显示,如有机会重新选择职业时,只有10.7%的教师打算改行,只有17.2%的教师希望到条件好的学校任教。职业吸引力和队伍稳定性增强,坚定了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动力。

(2)小规模学校编制配备倾斜力度不够,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欠佳

“支持计划”明确规定:“教职工编制配备要对农村边远地区倾斜。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的教职工编制核定要兼顾师生比、班级数、课程设置等因素。”编制配备实质就是师资数量的配备,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工作量。与校长和责任督学的访谈发现,多数乡镇中小学教师数基本上接近核定编制,部分学校还有一定程度的超编,多数小规模学校(在校生不足100人的学校和教学点)基本上按每班不少于1.5名教师核定和配备教师,教师编制配备按规定基本到位并适度向小规模学校倾斜。调查发现,小规模学校教师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的比例超过其他规模学校教师的比例且差异显著(表6.1)。

表6.1 不同规模学校教师每天工作时间情况对比表

小规模学校教师每天真正用于教育教学的时间为工作时间70%以内的比例却高于其他规模学校教师的比例且差异极其显著(表6.2)。

表6.2 不同规模学校教师每天教育教学时间占工作时间比例情况对比表

访谈发现,小规模学校教师跨学科、跨年级现象突出,其课时量虽与其他学校教师大致相当,但其备课、照顾管理学生的时间明显高于其他学校教师;同时,他们也要为迎接名目繁多的检查而准备记录表、计划表、会议记录等各类表格和过程资料。由于编制倾斜力度不够,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仍然不足,导致小规模学校教师人均工作量较大、工作时间更长但真正用于教育教学的时间却更少。这不仅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浪费了教师宝贵的学习研修时间,不利于教师们静心教学,而且有的教师还因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外出培训,不利于他们的专业成长。此外,近年哺育小孩的年轻女教师和生病住院的老教师增多,这对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小规模学校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3)边远地区岗位生活补助力度不足,教师岗位认同度较低

“支持计划”明确要求:“全面落实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按照越是边远、越是艰苦,补助标准越高的原则。”岗位生活补助是对工作生活条件较差工作岗位给予的经济补偿。卡方检验发现,工作单位与县城的车程在1~2小时和2小时及以上的乡村教师不满意率远高于车程在1小时之内的乡村教师且差异极其显著(表6.3)。

表6.3 不同车程乡村教师对岗位生活补助不满意情况对比表

访谈发现,大部分中青年乡村教师(“民转公”教师除外,他们基本上在学校附近安家)均在县城置房或安家,大多数车程在1小时之内的乡村教师是当天早晨到校、下午归家,能照顾家人;但大多数车程在1小时及以上的乡村教师是工作日住在学校及附近,周末才能回家,不能照顾家人。他们的岗位生活补助比1小时以内车程的乡村教师仅多200~600元。访谈发现,工作单位与县城的车程2小时左右的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基本上被交通费耗尽。岗位生活补助对边远地区乡村教师无吸引力,不利于这部分乡村教师的稳定。卡方检验显示,工作单位与县城的车程在1~2小时、2小时及以上的教师想调到条件好学校的比例高于车程在1小时之内的教师且差异显著(表6.4)。

表6.4 不同车程乡村教师想调到条件好学校情况对比表

边远地区岗位生活补助力度不足导致边远地区教师心理失衡,降低了对岗位的认同度,对边远地区教师的稳定和专业发展极为不利。此外,部分区县岗位补助标准单一,如渝东南某深度贫困乡中心小学海拔高度在1 200米左右,属高寒地区,距县城约2.5小时车程,但仅仅因其是乡中心小学,其岗位津贴比距县城仅1小时左右的村小还少200元。这导致此学校教师非常质疑其岗位尊严和价值,年轻教师流动意向非常强,极不利于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4)优质数字教学资源不足,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支持计划”明确规定,“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为乡村学校配备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为乡村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实施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培训,提高乡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加强本土教学资源建设、开发与运用,形成专题资源库”。教育信息化为提升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访谈发现,绝大多数乡村教师所在学校连通了互联网,配备了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各区县基本上为乡村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但现场查阅设备登记表和访谈却发现,现代教育设备的使用率不高。一是因为乡村教师运用能力不强。调查显示,36.7%的乡村教师基本上没有使用微课等优质数字教学资源(20.1%)或只能借用现成的课件(16.6%)。二是因为优质数字教学资源不足。访谈发现,多数乡村教师认为,“重庆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平台虽有较丰富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类的微课程资源,但学科数字资源不完整,还没建成适合重庆本地课程的学科优质数字资源体系,无法满足乡村教师日常教学实际需求。这不利于乡村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