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 定点帮扶模式

5.1.3 定点帮扶模式

教育行政部门针对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普遍较弱、缺乏领头羊的现实,充分发挥本地优质学校及骨干教师的优势,点对点地帮扶本地乡村学校及教师发展。

2010年重庆市教委以城乡教育帮扶为思路,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项目,探索城镇优质中小学助力发展农村学校和教师的新模式。第一期“领雁工程”组织了100所城镇优质中小学(“领雁工程”示范学校)、100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领雁工程”项目学校)建立发展共同体,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利用立体培训、校际引领、专家引领等途径,通过远程培训(卫星通信接转)、在线课程学习、远程答疑、现场推进会、专家入校指导、异地访学等多种方式,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打造一支理念先进、业务过硬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2013年12月,首批“领雁工程”完美收官。100所项目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养成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75%的项目学校已成为区县领雁工程的示范学校,承担相应的示范引领责任。三年来,全市共有近700所农村中小学、200余万名学生和上万名乡村教师受益,得到乡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热烈拥护和欢迎。

2014年,重庆市教委启动了第二期“领雁工程”。第二期“领雁工程”依旧延续100所示范学校和100所项目学校结对的方式。第二期“领雁工程”有3项必选任务和1项自选任务。必选任务为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养成教育;自选任务为学校特色建设、校长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建设,由项目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项。二期“领雁工程”强调对乡村骨干教师培训培养,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教师中的领头雁,由领头雁教师带领更多教师一同提升专业素质,并以此推进学生进步和农村学校内涵、特色发展。各区县邀请教育专家深入项目学校,通过查看听问、专家上课、观课评课、座谈答疑、学术交流、专题报告等形式,把脉学校发展,提炼办学特色,引领教师成长。第二期“领雁工程”推动项目学校实现了内涵发展,辐射引领一大批农村学校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2017年,重庆市教委启动了第三期“领雁工程”。第三期“领雁工程”充分发挥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教研指导与培训作用,通过项目引领,以教育创新与精准扶贫为重点,实施课程创新基地建设项目与教师能力提升项目,实现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联动发展,确保了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全覆盖;通过建设100个课程创新基地和100个教研工作坊(其中教研工作坊由市级教研员、区县教研员、骨干教师和本校教师共同参与)两大项目为载体,以专项引领、结对帮扶、影子培训、跟岗研修、建设基地、创建品牌等为主要形式,引导学校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突出特色,深化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改革,建设多元开放的学科教学环境,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探索有效教学模式,推动项目学校和参与学校共同发展,带动城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整体提升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中,2/3以上的项目学校拓展了课程视界,开发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为乡村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转变了乡村学校课程实施方式,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实施方式、实施理念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教研工作坊建设中,教研工作坊形成以市级教研员或区县教研员为引领,以1名坊主带领N名学校骨干教师的梯级培养模式。教研工作坊着力打造双线研修模式,一条线是通过专家送教到校,聚焦教研转型,深化主题研讨,培育种子教师等方式推动教学效益增长;另一条线是项目自主研修,通过种子教师撬动和引领学校教师群体专业素养的提升,实现可持续的内生式成长。

“领雁工程”这种城乡教育帮扶模式对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乡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领头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