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 健全乡村教师研修平台

8.2.2 健全乡村教师研修平台

建立学区教育联合体乡村教师培训培养基地。区县教育业务部门在组织乡村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培训计划的同时,业务指导重心要下移,可在本县各学区教育联合体中遴选1~2所整体优势较明显的乡村学校作为本学区教育联合体的教师培训培养基地。在专家指导下,采用本土教学案例研讨、示范课及点评、定制送教下乡等参与式、体验式培训方式,有序开展适应本土乡村教师迫切需要的专项知识和能力培训(如乡村学校校长的教学领导力专项培训,年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专项培训,新课程标准理解及其在教育教学上运用设计培训,教育教学自主反思专项培训,非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专项培训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发现、培养乡村学校种子教师,增强乡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自信。

建立乡村学区教育联合体联合教研、考核评价和紧缺薄弱学科教师走教制度。在推进乡镇中心小学和同乡镇乡村学校一体化办学的同时,组织相邻乡镇的中心校和乡村学校成立乡村学区教育联合体并以此开展学区内学科联合教研活动、教师发展性考核评价活动和紧缺薄弱学科教师走教活动,克服乡村学校同学科教师教科研交流机会少、学科教师业绩同比性差和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等弊端,调动乡村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积极性。

搭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平台。区县教育业务部门在为优秀乡村教师提供外出培训、专业竞赛等机会的同时,也要依托各学区教育联合体的教师培训培养基地,搭建“学研训教一体化”专业素养提升及展示平台。针对学区教育联合体不同类型教师的需求,分门别类地开展相应“学研训教”专项活动,满足不同类型乡村教师的多元和个性发展需求,为有专业特长的乡村教师提供多层次的展示机会,激发其提升专业素养的内生动力。争取社会力量(如全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和项目(如互加计划)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支持,同时向教学点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完善乡村学校骨干教师培养管理机制。本次调查发现,乡村学校骨干教师占比仅为4.2%,其比例偏低。要加大对乡村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评定的倾斜力度并适度关注教学点和村中心校教师。同时,加强乡村学校骨干教师教育和管理,发挥好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引领乡村教师整体提升专业素质,针对性地提高乡村骨干教师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整合的意识和能力等。

搭建“互联网+乡村学校”教育融合发展平台。加快乡村学校宽带网络建设并实现全覆盖,指导其与优质学校共同在线上课、教研、交流,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开展中老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专项培训,提高乡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发挥好青年教师带头作用和对中老年教师的帮助作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缩短教师专业发展周期并减少教师专业成长的投入。

开展非师范专业新教师教育教学专项培训。在发挥非师范专业新教师的专业优势的同时,针对非师范专业新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建立区县非师范专业新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以三年为周期,开展专项培训,增强其校本教研意识和能力,提升非师范专业新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