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3 健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8.3.3 健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积极开展校本互助型教研活动。调查发现,中高级教师、校级干部、专科教师基本上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师毕业的中年教师,他们的专业自觉性和主动性、教育教学知识、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影响能力相对较强,是乡村学校的中坚力量;年龄超过50岁、教龄超过30年的教师基本上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参加工作的“民转公”老教师,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强、工作认真负责;年龄30岁以内、教龄10年以内的教师基本上是近十年参加工作的“90后”新生代教师,他们(非师范毕业生除外)专业知识较扎实、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较强,逐渐成为乡村教师的主体。乡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本校各类教师的专业素质优势和专业知识各有所长这一差异性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系列活动,发挥好骨干教师和中高级教师的教学优势以提升乡村教师整体教学能力,让教师在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整体提升专业素养。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调查数据显示,23.9%的教师阅读时间仅占其空暇时间的10%以内,48.9%的教师阅读时间占其空暇时间的10%~30%。多数乡村教师阅读时间少,阅读积极性差。大多数接受访谈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没有开展针对教师的阅读活动,学校阅读氛围较差。这使得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失去了助推力。乡村学校应保障图书和教学期刊专项经费,按需配足图书;完善图书选购制度,图书更新时征求师生意见,保证选购图书满足师生需要、贴近师生实际,保障乡村学校图书数量、质量和实用性的均衡发展;完善图书管理制度和图书管理系统,创新图书管理方式(如师生自主管理图书馆,建立学科教师书吧等);建立健全的图书阅读及评价制度,定期开展图书阅读活动,表彰奖励积极分子。学校领导要率先垂范带头读书,通过组织教师读书社等,培育“读书种子”,支持、鼓励乡村教师多读书、多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搭建科研平台。乡村学校要积极争取县级教研机构支持,建立乡村教师研修共同体,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经历并将其作为教学重要资源,加强对课程和教材的分析、理解,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部分乡镇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教学有自己的理解,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建立相应支持措施,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教师著书立说,推动这部分教师提升理论素养、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和专业影响力,培养乡村骨干教师和名师,并以此带动一批乡村教师致力于乡村教育研究,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营造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

增强教育自信和合力。乡村学校要认清自身的独特魅力和办学优势,不要一味地追随城市学校,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发展目标;要在争取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社会力量、家长、村社等各方力量支持的同时,与发展处境相似的乡村学校结成联盟,抱团取暖,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