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网络舆情

第五节 正确对待网络舆情

案例导航

【案例1】2016年×月×日,警方接到报案,三个蒙面歹徒盗走鞋厂仓库48双运动鞋。7月20日晚9时,一村民驾驶摩托车经过偏僻处时,被三个身着迷彩服,头套布罩帽的蒙面持刀劫匪抢走摩托车及随身携带的手机一部。7月23日凌晨,林某在某学校四楼校舍内遭遇两名蒙面持刀歹徒,被抢走诺基亚手机一部、现金90元和一张银行卡。8月2日凌晨,一群众在家中二楼卧室里遭到三个蒙面持刀歹徒抢劫,戴在脖子上的金项链被抢,手被砍伤……截至2016年9月上旬,警方接二连三地接到此类报案。警方经过分析发现,近10起案件都是蒙面歹徒所为,装束都是身着迷彩服,头套布罩帽,手持自制钢刀、木棍、绳子等工具,年龄体态特征及作案手段均有相同点。经侦破,作案人为当地某高校几名在校学生。他们几个人嗜网如命,对玩暴力枪杀游戏情有独钟。他们模仿网络游戏里的暴力抢劫,身着迷彩服,头套布罩帽,手持自制钢刀、木棍及绳子等工具,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蒙面盗窃及入室抢劫作案近10起,涉案金额达5万元。

案例分析

案例中几名在校大学生由于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受到某些不良信息影响,不仅给社会造成了危害,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我们应坚决抵制并远离网络不良信息。

【案例2】2016年11月3日,某高校一名学生在某社交平台上发布消息,大意是:APEC期间,为了保证市民的安全,北京三环附近安排了各国的狙击手,请大家不要乱开窗。消息一经发出,造成了市民的恐慌。该院保卫处的相关负责人称:此条消息并非校方下发,希望大家能够不传谣、不信谣。

案例分析

该学生在面对网络信息时,缺乏明辨真假的能力,在没有查明消息来源是否可靠,是否确实的情况下,轻易相信并传播了这条消息。案例中的这条消息,通过传播,已经严重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市民的恐慌,引发了公共秩序的混乱,该学生的做法已经触犯了法律。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面对随时更新的消息,我们应当有着自己的判断力。

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主要以诈骗、淫秽色情为主。另外,也涉及赌博、攻击党和政府、宣扬邪教等内容。青少年好奇心强,容易接受一些新观念,但又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袭,走向违法犯罪。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各类网络媒介肆意传播没有事实基础、事实依据的消息。一般的传播途径包括网络论坛、聊天软件、社交软件等。主要的对象有名人明星、各类社会突发事件等。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大多与传播群体科学知识的欠缺,网络信息监管的滞后,各种商业利益的驱动有着密切的关系。2013年9月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网络谣言的各类定罪形式。其中我们所称的网络谣言的传播媒介,不仅仅包括计算机,还包括手机、传真机等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