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预防寒潮
2025年11月20日
第五节 正确预防寒潮
案例导航
【案例1】2018年12月7日,大雪节气,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华北、黄淮等地降温明显,江南、华南、贵州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先后有4~5级偏北风,气温随之下降6℃~8℃。7日至9日,强冷空气将继续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将有较强降雪。
案例分析
一般在初冬或冬末初春季节,寒潮降温天气产生的云中过冷却液态降水碰到地面物体后会直接冻结成冰,形成雨凇,雨凇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现象。严重的雨凇厚度可达几厘米,能压断树木、电线和电杆,造成供电和通信中断,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飞行安全。消除雨凇灾害的方法主要是在雨凇出现时,采取人工落冰的措施,不断把树木、电线上的雨凇敲刮干净,并对树木、建筑等采取支撑措施。在这种极端的天气下,青少年学生尽量少出门,防滑倒、防冻伤、防倒塌或坠落物砸伤。
【案例2】2017年1月23日,张佳为了完成实习任务,计划走访5个工厂。室友提醒他:23日最低气温将降至-17℃左右,建议他改天再去,张佳却不以为然,没有改变计划。在回学校的路上,张佳在寒风中等了半小时才等到车。回到宿舍,张佳拎电脑包的手已经麻木,而且感觉头晕、全身发冷。后到医务室测量体温达到38.4℃,医务室医生诊断张佳为感冒、手冻伤。由于身体不适,张佳不得不休息数天,实习任务也只能推后。

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张佳不相信天气预报,没有采纳室友的建议,也没有做好御寒措施,导致其冻伤、冻病,甚至不能完成实习任务。青少年要了解冻伤防护措施和寒冷天气的预防应对,来保护自己抵御严寒,而不能因为爱美、自认为身体好就忽视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