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盗窃 养成防盗好习惯
案例导航
【案例1】某中职学校二年级学生丹和霞是同班同学,更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两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秘密,甚至连生活费都放到一起用。有一天,丹发现自己银行卡里少了3 000元,而自己根本就没有取过钱,丹告诉了老师。老师经过了解发现,丹的银行卡平时就放在没有上锁的柜子里,寝室的同学都知道,而密码丹也告诉了霞,霞却否认用过银行卡。于是老师将情况报告保卫处并报案,经过公安机关调查,调取了霞通过学校取款机取出3 000元的视频资料,确认钱被霞所盗取。真相大白之后,丹和同学们都非常惊讶,没有想到是好朋友偷了自己的钱,大家也为霞感到惋惜。鉴于霞是初犯,悔改意思明显,又得到受害人的谅解,公安机关做出了免予刑事处罚的决定,但学校给予了纪律处分。
案例分析
学生需要重视的财产问题,一个是保管好自己的财物;另一个是防止上当受骗。财产安全是同学们离开家独自求学走向社会的必修课,我们要学会独立地保管财物,也要懂得法律赋予每一个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我们可能会遇到财物被盗、诈骗,甚至是抢劫等危及财产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习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一般知识,要有防范意识,养成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的习惯,发生案件、发现危险要快速、准确、实事求是地报警求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
【案例2】2016年年底,河南信阳某中职学校一年级女生小余性格活泼,敢说敢做,有自己的想法,喜欢和老师辩论。有一天,小余却哭哭啼啼到办公室找到老师,告诉老师她遇到大麻烦了。老师经过了解得知,小余接到一个电话,通话者自称是广州某公安局的,说小余有一个装有毒品的包裹被查处,要小余接受调查并将资金转入公安局的账户接受监管。小余自己有6000多元的存款,本想将钱转过去,但一想到平时老师所讲的毒品知识,小余更害怕了,以为自己要被判刑坐牢,觉得还是应该告诉老师,希望老师能证明自己没有贩毒。老师听后,明白此事是一个骗局,给骗子回了电话告诉他已经报告派出所,请与派出所联系,对方挂掉电话后便再也打不通了。
案例分析
诈骗分子伪装成公安机关、银行机构以保护账号、可查案件等为由打电话,等待缺乏防范意识的用户上钩,按其要求操作最终完成诈骗过程。我们一定要时刻警惕和防范,遇到银行的短信、公安机关电话等不要轻信,一定要多留心,切勿随便告知他人银行卡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