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世界高等教育界普遍认为,教师队伍、图书馆、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的三大支柱。而高校三大支柱的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实践教学的基地,是孕育科技创新成果的摇篮,也是面向社会服务展示高等办学水平和实力的窗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也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对高校实验室工作进行宏观指导。
1983年在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会议上颁发了《关于加强领导和加速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意见》和《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暂行条例》,提出“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对重复分散、技术落后、使用效果差和管理不善的实验室进行整顿、合并”。1995—2004年,为保证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实验室的投资效益,全面开展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工作。为推动高等学校加快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教育部于2005年、2013年先后启动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
武汉大学的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一直在教育部的关心和指导下进行,合校以来,学校始终围绕“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将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学校把握教育部启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契机,在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实验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的建设思路,先后创建了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全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武汉大学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实验室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时代发展特征和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了校级、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级建设架构;通过加大投入,实验室硬件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教学科研设备总投入从2005年的10.15亿元跃增至2016年的32亿元,大批“高、精、尖”设备进入实验室,直接用于本科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技术项目”引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改进和创新实验教学及测试技术的方法,引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仪器设备功能深入研究并进行二次开发,引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研制切合自身实验需要的仪器设备,引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实验教学软件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通过“实验中心开放实验项目”的设立,逐步引导学院把本院的优质实验资源无偿地向全校学生开放,引导老师做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科研成果与教学资源的转化,及时将前沿研究成果引入实验教学,重点推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定编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绩效考核等措施,吸引校内外高水平教师或业内精英从事实验教学工作,按照专兼职相结合的思路,建设了一支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队伍;通过《武汉大学院(系)实验中心管理办法》、《院(系)实验中心综合效益考核评估办法》等制度,对实验中心建设效果和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发挥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龙头作用。
在各级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武汉大学在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管理模式、设备环境四个方面涌现出一批具有显著教学效果和鲜明特色的典型案例。本书在全面总结武汉大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将相关的优秀案例汇编成书,旨在促进校内各级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间的交流、学习与合作,为今后武汉大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