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

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要求,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2016年,团中央启动全国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内涵和外延有了进一步的界定,提出了“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设计理念,对高校研究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提出了迫切要求。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再次强调,要丰富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通过探索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和提升综合素质。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指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实现共青团组织实施的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

2018年秋季学期,全国各高校根据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坚持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出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方案,构建课程项目体系,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文体素质拓展、志愿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习实训、技能特长培养等内容,聚焦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开放包容、协同育人,合理设计好课程项目体系。构建记录评价体系,突出客观性、写实性、价值性、简便性,灵活采用记录式、学分式、综合式等评价方法,对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情况进行描述性评价,形成科学的评价记录。构建数据信息体系,依托数据信息体系开展课程项目的发布、管理、评估,实现大学生参与课程项目的记录、评价、认证,建立自下而上、逐级审核、及时更新的信息采集、审核、发布机制。构建动态管理体系,建立标准健全、多方参与、多级评价的共青团第二课堂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科学评估第二课堂育人成效。构建价值应用体系,突出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结果应用和价值发掘,推动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评奖评优、升本推研、推优入党以及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等的重要依据。通过模块化制度体系的建立,在各高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体系,提升高校的育人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