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三、高校第二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强调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此后全国高校纷纷响应,全面启动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要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作用,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还要加强思想引领、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价值引导、深化实践教育、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建设。

第二课堂具有学习的主体性、形式的灵活性、实践的广泛性和发展的全面性等特质,具有贯通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天然条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大思政格局下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更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有效手段。第二课堂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担当、实习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文体素质拓展、青年成长履历、职业技能大赛七大板块,是“针对第一课堂而言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进行的各类活动”。项目内容基本涵盖了“十大育人”体系和《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的内容,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手段,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教育方式。

(一)第二课堂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二课堂实现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效地实现了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通过讲座、团课、团日活动,将第二课堂与世情、国情、党情、社情联系起来,可以帮助青年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坚定“四个自信”,提高政治站位;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将第二课堂与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大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切身感受党的政策方针带给社会的巨大变化,激发正确的价值追求;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主题报告会、经验交流会、优秀实践项目评选等活动,将第二课堂与大学生的成长需求结合起来,可以拓宽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加深实践育人的效果。

(二)第二课堂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课堂教学内容虽然全面,但其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是一种知识的输入状态。另外,思政课讲授的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对于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来说接受度不同。而第二课堂主要以实践活动为主,是一种知识的输出状态,大学生可以把从第一课堂习得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深化对理论的感知和认同。在实践中,大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而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潜移默化地强化了思想引领的实效性。

(三)第二课堂厚植了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二课堂活动紧随时代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重大节日和时事热点为契机,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导向开展的各类主题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以其内容的多元化和形式的多样性增加了大学生的可选择性。大学生可以在实践和学习中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在活动中感受建国7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新成就,也可以在中外对比中感受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强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诠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国情怀,进而激励自己把爱国情怀、强国志向、报国行动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