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团育人的创新路径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根本政治保障。作为高校的学生组织形式,大学生社团在满足大学生需求、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改进学校管理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要实现大学生组织的积极健康发展,必须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社团的领导,积极贯彻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大学生社团。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社团的领导,就是要在积极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社团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自觉遵守高校相关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文明开展社团活动,在传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的过程中不断壮大自身。
(二)积极推进大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基础。构建结构完整、运行高效的社团组织体制机制是大学生社团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高职院校社团组织建设,要针对当前社团组织建设出现的社团类别不清晰、自治能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在社团类型、自治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打造一批社团类别清晰、自治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发展方向明确的高职院校社团组织。一是规范划分大学生社团类型,在建立社团分类指导机制上下功夫,善于对各种社团进行分类、分层、分级,依据社团属性、活动内容等标准将社团分为多种类别,总结和掌握同类社团的运行规律,为开展社团工作提供普适性的方法指导;依据社团组织的规范程度和活动质量,将社团分为不同层次,从而确定对不同层次社团的支持力度;根据社团的规模、政治敏感度、影响力等内容将社团分为不同的级别,以明确对不同级别社团的关注程度。二是提升社团组织自治能力,一方面,坚持多元化思维,提倡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不断在新时代环境下提升社团组织的自治能力。
(三)走特色化与品牌化社团建设之路
社团发展计划中要着力突出社团的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特色品牌是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保持其长盛不衰的“血液”。品牌能够树立组织的基本价值理念,提升组织的竞争力,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特色是社团活动的根基,品牌是特色的具体化,是独具特色的招牌。因而社团不仅要有特色,还应有品牌。要以品牌树立社团,发挥品牌对于社团的凝聚和宣传功能。打造社团知名品牌,不仅可以提升社团自身形象,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助于带动高职院校其他社团活动质量的提升,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中形成一种“比、赶、超”的良好氛围。在社团品牌建设中,要鼓励发展思想性、创新性、实践性强的优秀社团,而对那些缺乏思想性和实践性,且具有负面效应和误导倾向的社团应坚决予以撤销。通过确定社团品牌发展战略和品牌发展计划,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社团良性发展机制,推动社团的稳步持续发展。
(四)推广实施社团活动学分制管理模式
大学生社团发展迅速,社团类型丰富,活动多样,参与人数众多。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新需要,全国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对大学生社团活动实施学分制管理。推广实施社团活动学分化管理模式,需要在领导体系、课程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信息体系、动态管理体系、价值应用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一是在领导体系方面,要设立团委下属的社团学分化推进机构,专门负责社团活动学分化管理的相关事宜。二是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根据大学生社团的不同类别,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文艺体育、公益志愿、创新创业、实践实习、技能特长”等内容设计课程项目,各大学生社团负责课程项目的计划和实施。三是在记录评价体系方面,要对各课程项目的学分设定进行科学规划和论证,社团管理部门要客观如实记录会员的课程得分。四是在数据信息体系方面,建立学分数据信息平台,及时采集、审核、发布会员的数据信息,同时,确保数据信息发布及时,内容准确、全面。五是在动态管理体系方面,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评估体系,对学分进行分析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规范性。六是在价值应用体系方面,要将学分评价结果应用到学校了解大学生成长和优化人才培养上来,这样既可以为大学生评优评先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使其成为连接大学生、学校、社会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