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活动量化评价体系
第一课堂成绩单运用学分、学时来控制课程学习的数量,以不同形式考核不同的课程,对检验课程学习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科学严谨地对大学生课程学习结果进行认定。第二课堂可以借鉴第一课堂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模式,打造第二课堂活动与项目管理的工作制度,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立科学的量化评价体系,保证第二课堂课程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夯实具体制度建设,科学运作量化体系
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做出改变和创新。要从顶层设计上协调好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根据不同学校第二课堂中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不同板块的实际需求整合资源,统筹建立系统的第二课堂管理制度,根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设定“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标准,设置学分转换机制,将第一、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二)理顺实际工作权责,各司其职协调管理
系统性工程要求匹配相应的人力和保障机制,尤其是在量化评价认定和考核的工作流程上要做到清晰明确,规避含混不明、认证不清、互相推诿甚至作弊造假的现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推进应上升到学校人才培养的高度,需要各部门参与和协作。从内容上看,第二课堂人才培养应由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多部门组成,任何一个单独的部门都没有办法做到全面规划和统筹兼顾。从大部分高校的经验来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需要学校统筹部署,多部门通力合作。只有学校出台相关制度要求,将第二课堂培养与第一课堂培养相结合,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第二课堂管理机制。
(三)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贯穿于每个大学生的大学时期,内容涉及学习、实践等各个方面,关系到每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科学设计、精心规划、认真组织。建立高效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运行机制,首先要构建完善的项目体系,根据学校人才培养需求、学科特点等内容制订第二课堂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具体的课程数量、类型和时间安排,统一发布到网络平台,大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需求选择相应课程,也可以通过查询课程记录规划个人时间和发展目标。其次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科学选择学习项目,通过学分、积分等激励政策,使大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弥补自身素质短板。最后要做好认证记录,待毕业时可以导出数据,大学生出国深造、就业等都可以以此为依据,可以作为主修课程之外的评价标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有系统、有规划地接受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四)完善网络管理系统,利用数据有效规划
从量化评价体系的发展脉络及现状不难看出,网络管理系统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利用高效的网络管理系统对大学生参加的活动进行记录和量化,在促进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增长能力的同时,对其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记录,形成成长轨迹,可据此制订第二课堂培养计划,使大学生第二课堂成长更有科学性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