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的发展历程

二、第二课堂的发展历程

(一)萌发式发展阶段(1999—2002年)

1999年以前,国内各高校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零星开展,没有成为社会、学校的系统工作,大多由大学生自行组织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与大学生素质发展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集中化、专业化、同步化、标准化的单一课堂教育方式和“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制,既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也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成长的要求。此时,高校急需一种新的课堂教育教学方式,以突破单一的、固定化的传统课堂教育教学体制,提高我国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深化与明确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即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该决定的出台,对高校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成为各高校大学生培养的重点。随之第二课堂对素质教育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初见端倪,大学生第二课堂相关领域逐渐成为专家研究的重点。

(二)快速式发展阶段(2002—2009年)

2002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纳入国家层面发展计划,这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该意见指出要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强调计划的实施要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第二课堂活动以大学生为主,大学生自愿参加,活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实践性强,突显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形式的灵活性、实践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全面性和独特的育人功能,而且在扩展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激发、良好人格的塑造以及开拓、进取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同时,国家也出台其他政策,强化素质教育,200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200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出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导。在多项政策的扶持下,第二课堂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第二课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三)立体式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2016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为推行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设与实施提供了契机。2018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使研究领域愈加细化,对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制、评价体系、主要模式、平台建设等领域进行了统筹,对不断探索创新课程项目设置、教学模式、教育管理体系、活动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了意见,第二课堂呈现立体发展态势。